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文学本体向历史本体转化的《史记》
李胜召 何伟
以事为中心的史体虽然涉及到人,但它忽略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导致历史成了静止的、片段的,甚至使历史远不是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行动,可以将情感的非理性、随机性置于适当的区间,以承诺情感的审美释放与慰藉而回归自己”。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回归自己”也就是回归作品人物的本真。
因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体之分,就有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情感之分。《史记》中体现人的情感因素时分为两方面:
写人物情感即客体的情感。在写人时,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写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证明。作者写李斯的五处独白:第一处是当他入厕见鼠与入仓见鼠之后,曾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当他功高盖世之时,又慨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当李斯被赵高胁迫,不得不依附逆乱时,又垂泪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当他被赵高囚于狱中,更愤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第五处是他被杀前叹息不能与儿子再牵黄犬逐狡兔。司马迁对李斯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使李斯阴险、无耻的品质更趋于历史原貌。
流露出作者主体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地位和审美观的不同,加之作者写作的目的、角度、视点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文本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维。鲁迅谈到《史记》时讲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以《史记》里写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的印迹。如司马迁把项羽归入到“本纪”,把陈涉归入到“世家”里,无不出于自己对项羽以及陈涉的个人推崇。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为伍子胥,把破郢后的“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
由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记》所展现的历史时空的存在形式是历史具体存在,要把握住历史原貌,就要把握具体的历史存在。在用文字这种符号记录时,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又因文学即人学,情感所及,发而为文,所以文学比一切文化样式更能表达这种人性的冲动——情感,但是文学本体又是不可触摸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学存在形式来把握文学的本体,继而更进一步去感悟司马迁笔下历史的存在形式。
传记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只是后人将历史与文学区分得过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文学性的真实才是距离历史本体最近的历史存在形式。
(摘自《作家》,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倘以事为中心,自然就会忽略人的主体性,从而难以做到“存在之本真”。
B.《史记》在写人时既注重客体情感又注入主体情感,因此它做到了“存在之本真”。
C.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的主人即历史的主要人物来写。
D.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即回归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本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陈涉归入“世家”。
B.《史记》把伍子胥“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
C.《史记》中的许多形象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
D.《史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使之更趋于历史原貌。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后者忽略人的历史主体性。
B.以事为中心的史体是连续不断的,可以用来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
C.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物才是最接近历史存在形式的历史本体。
D.《史记》写人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3 05:3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始,玄幻逐渐成为国产剧重要类型。2017年,这一类型影视作品仍然不少,《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古情歌》《醉玲珑》《轩辕剑之汉之云》《择天记》等作品纷至沓来,但除了年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关注度较高外,其他作品并没有激起多大浪花。玄幻剧已经略显疲态。
类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西方魔幻电影,玄幻剧是创作者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从而为观众带来超现实奇异感受的叙事艺术。得益于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玄幻剧营造出更加逼真的视听体验,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与此同时,模式单一、情节雷同等问题使得这类作品豆瓣评分普遍在3.5分(满分10分)。反观国外幻想题材影视剧,无论《指环王》三部曲还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仅成为经典之作,其衍生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关注和期待。国产玄幻剧为什么产量大却难以留下精品呢?
概观这些玄幻剧,故事内容大多是人、神、魔甚至飞禽走兽在架空世界里陪伴着男女主人公追寻虚无缥缈的爱情,故事虚浮,主题轻浅,视野狭小,又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情实感。相比于中国古代神话、志怪文学、神魔小说,这些玄幻剧往往只是披着古人外衣,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养分、挖掘深度内涵,因而情感苍白,意义稀薄。比如,某玄幻剧有不少《山海经》元素和上古神话影子,但仅仅作为符号存在,并未与故事本身有机融合在一起。再比如,“渡劫”在古典小说中指神仙们通过修炼来提升法力以渡过劫难,而玄幻剧中的渡劫则是一场接一场恋爱,丟掉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气磅礴而仅囿于一己悲欢之中。与之相比,《指环王》立意“创造属于英国的神话”,作品更是大量借用北欧传说及史诗《贝奥武甫》的内容;同为通俗文艺的武侠小说之所以留下金庸等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发展了传统武侠小说类型叙事,为侠义精神赋予新意义,作品对中国传统巧妙化用更是俯拾皆是。
幻想题材大众文艺作品受到人们欢迎,最重要的是透过超现实想象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远者如《聊斋志异》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批判,近者如《蜀山剑侠传》对民国乱世的思考,就连《天仙配》《白蛇传》这样的爱情主题作品,也是古代人摆脱封建制度伽锁,向往自由美好爱情的观照。而玄幻剧与生动描绘现实社会、巧喻世俗百态的传统是断裂的,很难看到具有鲜明现实关怀、表达主流价值观的玄幻作品。光怪陆离的影像如果剥离现实关切,最终将只剩下“颜值”、炫景和喧嚣。
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最大推动者,他们寻求新奇故事和瑰丽想象的审美趣味牵动着资本的热情。一些浮躁的制片单位为赚快钱和高收益,祭出粉丝经济的“法宝”,忙于把原著粉丝和明星粉丝转化为改编作品的消费者,却没有在内涵挖掘和艺术锤炼上进行沉潜,最终将伤害这门艺术的根基。从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言,中国玄幻剧有希望出精品,出佳作,如果不用心经营,从风靡一时堕落成明日黄花,实在令人惋惜。
(选自2018年2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玄幻剧”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玄幻剧釆用将常规物象幻化变异的叙事艺术,在人神魔的架空框架下,讲述男女主角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
B.玄幻剧受大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唯美的画面、虐恋的情节、逼真的视听体验,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宣泄。
C.玄幻剧经过十几年的流行,虽保持高产量态势,但略显疲态,作品己不再吸引观众,观众对此类作品评分很低。
D.玄幻剧是资本取向、市场运作、观众喜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其存在必然性,不必将其完全否定。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码技术的发展固然给玄幻剧制作带来极大推力,但也可能让制作者因过分倚仗技术而忽略内容,从而造成流于肤浅的弊端。
B.与很多玄幻剧不同,《指环王》和金庸武侠小说等经典之作都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长期追捧。
C.我国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志怪传统,它们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能对生活集中体现,不像玄幻剧有意回避现实。
D.青少年群体是玄幻文艺的最大推动者,但玄幻剧若一味迎合他们的口味,不进行自我提升,将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乡下的奶奶
佛刘
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
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
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
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
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
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
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
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
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被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
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叔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
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
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叔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叔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其间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
C.修砌院墙时,“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说明“爸爸”不仅不想麻烦邻里乡亲,更借此表达了他执着的孝心。
D.叔叔舍身救人,爸爸知恩图报,奶奶倔强而识大体,无不体现了人间之真善美,彰显了文章人性至美的主题。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原题为“英雄”,与“乡下的奶奶”为题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调,后来的拉美作家或多或少循着他的路子创作。阿斯图里亚斯是他们中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
《玉米人》没有核心故事,其线索是漫溢散射式的。小说围绕土地争夺战展开,印第安酋长伊龙率领的部落,在政府骑警队和投靠政府的印第安人的双重围攻下惨遭屠戮,部落萤火法师临死前施下毒咒,多年后毒咒一一实现。小说的时间设置非常别致,以断线跳脱而非连续性的方式铺设,其中的罅隙埋伏了种种人生的悬念。
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魔幻色彩,主要是心理上的超现实主义。作者精确地抓住了人的种种心理状态,将之投影于外物,通过外物施之视觉、听觉等感觉上的变形,反映人心的扭曲和变形。托马斯先生设毒计害死酋长伊龙后,看到一只预示断子绝孙的“嘤嘤哀鸣的小鸟”不离妻子左右,即是其恐惧的心所造的幻影;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颠簸起伏的大地、缠绕虬结的树枝、殷红似血的月亮、如蝗虫漫天飞舞的落叶,则是群体参与屠戮恶有恶报的心理反应。作者写得最妙的是盲人戈约,他失明时才能认识玛丽亚的美善,复明后反而认不出她了,亦即他借以“看见”玛丽亚的是“心眼”,注入了满满的关于爱情、信仰和生活的美好想象。而“真眼”复明,“心眼”闭合,他看到的则是满目丑恶,不拘世间的抑或人心的。书中写到大量的印第安神话和传说,这些东西当然是愚昧的,但其产生有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寄托。此外,书中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的描写,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叙述在邮差尼丘和野狼、巫医库兰德罗和七戒梅花鹿之间来回切换,则代表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
玉米是人的血肉的,人因之繁衍子孙,人死后作为养料供玉米茁壮成长。这种“人-玉米土地”的共生关系使印第安人形成一种朴素的伦理观:卖玉米和土地即卖血肉和子孙,烧荒毁林不啻截断土地的经脉,滥垦滥伐更是污染其血液。这种观念与其说挑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道德制度,毋宁说是某种人类共同价值的阐发——信仰万物有灵,尊敬我们的地球,总要好过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玉米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黄夏《魔幻视闽中的拉丁美洲风俗志——读<玉米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玉米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核心的故事,采用漫溢散射式的线索和断线跳脱而并不连续的情节设置。
B.运用了把人物心理投影于外物,再通过外物使感觉变形的超级现实主义手法。
C.写到了大量的虽有愚昧之嫌但有人文、社会和心理渊源的印第安神话和传说。
D.叙述了代表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的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阿斯图里亚斯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先的文学地位。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玉米人》漫溢散射、断线跳脱、多设悬念的情节特点。
C.文章第三、四段评析了《玉米人》的写作特点、主题及给予我们的深远思考。
D.文章用举例、对比、比喻论证,着眼于魔幻视阈,对作品进行了客观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斯图里亚斯由于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杰出贡献,因而成为拉美作家的一面旗帜。
B.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种种怪象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投射于外物而使景象变形。
C.各国神话传说的产生总有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寄托了人类的情感。
D.被称为玉米人的印第安人之所以被屠戮,是因为他们与玉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篆刻艺术史

刘恒

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印章艺术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印章已经普通使用,后世将其称为“古玺”。
B.战国以后的印章在形式上采用白文,朱文及朱白相间的手法。
C.米带、赵孟原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侧重表达情趣志向的。
D.王冕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为文人艺术家独立完成印章开了先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代为顺序,对印章的发展进行分析,表现出印章各时代的演进。
B.第一段在论述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制以概括性语言进行了分析
C.第二段分析载国到魂普南北刺印章特点,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
D.第三、四,五段分析唐,宋,元期清代印常,均表现出其创新这一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印章的材质经历了从陶制到倒制,再到其他材质的过程。
B.印章不仅具有权力和质证取信的作用,还具有艺术审美特质。
C.唐代文人大大的参与,使印章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D.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后,象刻艺术孕育出不同流派风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末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

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莱士,自述从20世纪初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

(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
B.从南宋至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
D.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
B.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
C.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
D.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
B.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
C.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
D.“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