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文学本体向历史本体转化的《史记》
李胜召 何伟
以事为中心的史体虽然涉及到人,但它忽略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导致历史成了静止的、片段的,甚至使历史远不是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先生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看作历史的主人。”文艺创作要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因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行动,可以将情感的非理性、随机性置于适当的区间,以承诺情感的审美释放与慰藉而回归自己”。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回归自己”也就是回归作品人物的本真。
因为涉及到人,就有主、客体之分,就有主体的情感和客体的情感之分。《史记》中体现人的情感因素时分为两方面:
写人物情感即客体的情感。在写人时,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也就是写人的心,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证明。作者写李斯的五处独白:第一处是当他入厕见鼠与入仓见鼠之后,曾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当他功高盖世之时,又慨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当李斯被赵高胁迫,不得不依附逆乱时,又垂泪长叹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当他被赵高囚于狱中,更愤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第五处是他被杀前叹息不能与儿子再牵黄犬逐狡兔。司马迁对李斯心理活动的详细描写,使李斯阴险、无耻的品质更趋于历史原貌。
流露出作者主体的情感。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地位和审美观的不同,加之作者写作的目的、角度、视点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文本多多少少都会流露出作者主观的情感和思维。鲁迅谈到《史记》时讲道:“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以《史记》里写出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作品被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的印迹。如司马迁把项羽归入到“本纪”,把陈涉归入到“世家”里,无不出于自己对项羽以及陈涉的个人推崇。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把拒捕的主角由伍尚改为伍子胥,把破郢后的“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这些都能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理想。
由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史记》所展现的历史时空的存在形式是历史具体存在,要把握住历史原貌,就要把握具体的历史存在。在用文字这种符号记录时,注重人的情感,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又因文学即人学,情感所及,发而为文,所以文学比一切文化样式更能表达这种人性的冲动——情感,但是文学本体又是不可触摸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学存在形式来把握文学的本体,继而更进一步去感悟司马迁笔下历史的存在形式。
传记本身就具有文学性,只是后人将历史与文学区分得过于清晰,忽略了人的情感存在、人的历史主体性。在《史记》中,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种文学性的真实才是距离历史本体最近的历史存在形式。
(摘自《作家》,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文学近于“存在之本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倘以事为中心,自然就会忽略人的主体性,从而难以做到“存在之本真”。
B.《史记》在写人时既注重客体情感又注入主体情感,因此它做到了“存在之本真”。
C.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要把历史人物当作历史的主人即历史的主要人物来写。
D.所谓“存在之本真”,就是回归自己的本真,即回归到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本真。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的一项是
A.《史记》把项羽归入“本纪”,陈涉归入“世家”。
B.《史记》把伍子胥“挞墓”、“鞭墓”改为“掘墓鞭尸”。
C.《史记》中的许多形象是作者眼中的形象、心中的形象。
D.《史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使之更趋于历史原貌。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人的情感存在,后者忽略人的历史主体性。
B.以事为中心的史体是连续不断的,可以用来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本体。
C.司马迁把人从历史中解放出来,把他们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物才是最接近历史存在形式的历史本体。
D.《史记》写人尊重人性,尊重历史,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3 05:3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小题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
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
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
D.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
B.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只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
D.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只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故乡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①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养育着平原上的儿女.
我家距古井几十米远.每日里,从熹微初露到暮色降临,到古井边取水的人,从我家门前络绎不绝地 过,桶儿、筲儿发出吱吱悠悠、叮儿当儿的响声,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不时传进我的耳朵.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像刚下过春雨.
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相依为命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战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②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单薄得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这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今儿这个帮着挑一担,明儿那个帮着挑一担.老人院子里那口大水缸,长年不空,总有满缸水.我听村里人讲,两位老人多次表示,对帮他们挑水的人要给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你们白出力气啊.”老两口总是带着歉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们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住老人.
故乡的古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都清楚,那口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它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③它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小题1】第二自然段中横线上应填的动词是( )
A.经B.路C.闪D.走
【小题2】画横线的三句话运用哪种修辞手法,顺序恰当的是(    )
A.①拟人 ②夸张 ③比喻B.①拟人 ②比喻 ③夸张
C.①比喻 ②比喻 ③夸张D.①比喻 ②夸张 ③拟人
【小题3】文中画双横线句子是 句式。
A.疑问B.反问C.设问D.被动
【小题4】第六自然段中作者赞美了古井的美好品格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抒情B.记叙C.说明D.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