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朋友的女儿结婚,祝语“之子于归”。 |
B.朋友的儿子考上师范大学,祝语“杏林之秀”。 |
C.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祝语“古稀之乐”。 |
D.朋友生了男孩,祝语“弄璋之喜”。 |
①中国和老挝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了互信,中老两国形成了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
②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一、如.既.往.地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③医疗体制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剑.走.偏.锋.,其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辩证法,是针对药价虚高、医患矛盾的治本之道。
④目前银行业整体流动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银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存款大战”的说法难免危.言.耸.听.。
⑤尽管这一地区环境恶劣,荆棘丛生,丘壑纵横,山.高.水.低.,但这里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改变了面貌。
⑥“二战”期间,大批中国劳工被强掳到日本从事矿山开采,因非人待遇,很多人累死他乡。对此,日方组织活动大赞中国劳工踏实肯干,实为兔.死.狐.悲.之举。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A.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增多不仅给多边合作带来新契机,而且使上合组织的人口、面积、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使该组织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区域组织。 |
B.据权威媒体报道,在2017 年3月25 日新交规实施的当天,仅上海市就有116 辆机动车因一次性变换两条车道而被处罚, |
C.阿里云正在不断扩大其在中国和亚洲市场的领先地位,已有超过100 家中国软件企业跟随阿里云的全球基础设施布局走向全球。. |
D.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低,多数人工资水平较高,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古风(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②,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③,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②翕忽:(上升)得迅疾的样子。③扬执戟:指扬雄。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
B.“隐隐”描绘了长安宫室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形态,“峨峨”则突出了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总结了这一百多年来王侯如星月永恒,而周遭宾客则如云烟消散的历史。 |
D.七、八两句诗人呼应开篇,描写金宫里斗鸡、瑶台边蹴鞠的游乐场景,形象展现大唐之盛,情感浓烈。 |
【小题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
B.环堵之中 堵:院子。 |
C.月致羊酒 致:送给。 |
D.延问得失 延:延请。 |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还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褐”、 “释服”等。 |
A.樊英学识渊博,却多次拒绝做官。他自幼学贯五经,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推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答应。 |
B.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压。皇帝以朕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
C.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方略。 |
D.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理想撞进现实:辉煌一时的墨家缘何走向衰落
赵建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当时学者以儒墨并称,非儒即墨,二家并为显学。然而盛极一时的墨家学派,在秦汉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其生平事迹开始变得模糊,或者说遭到漠视。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皆立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的最后对墨子附以24字的内容,简略不备而又含糊不明。秦汉之后,墨家几乎再无传人。
盛极一时的学术流派突然衰落,这是一个颇有意味、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略窥其原因。
首先,就其根本而言,墨家的学说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一种空想。墨家思想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其最根本的主张是兼爱,几乎一切观点与主张皆由此生发:因兼爱而非攻,反对战争;物质财富是有限的,少数贵族的奢侈生活必然会导致下层民众的贫困,故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儒家礼制的烦琐与用度之多又与此相冲突,故墨家非儒;尚同与尚贤是墨家的为政之本,是针对当时天下混乱的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其实质也是为了贯彻其兼爱的主张。
那么,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兼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呢?墨子认为,天下一切混乱皆起自不相爱。解决的办法是,使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可消灭一切祸乱之源头。但正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类小序所云,“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种无差别、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的主张显然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实际,也忽略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社会现实,墨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能实现。
其次,一种学说往往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层面,二是实践层面。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因此,一旦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这种学说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秦汉之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墨家的主张不符合新秩序的要求,几乎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走向衰落;而同为显学的儒家学说则恰恰相反,获得了空前发展,二者命运迥然不同。
同时,墨家的主张对人在实践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往往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庄子对墨子的人格非常欣赏,但他仍客观地指出:“墨翟、禽滑釐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 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庄子还评价墨家非乐、节葬、节用诸说曰:“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墨子对于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他自己虽能做到,但无法被天下人普遍接受,所以实际上偏离了圣人之道。
最后,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其学说都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不断注入新的内涵。除创始人外,还不断涌现出重要的代表人物,使本学派的理论有较大的推进,如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反观墨家,墨子之后并没有出现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提出超越墨子的理论与学说。所以,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百家争鸣,儒家和墨家可谓最盛,当时的学者非儒即墨,主要是因为两家均为显学。 |
B.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皆立传记,其中为墨子立的传记,简略而又含糊。 |
C.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而儒家礼制上的烦琐与用度之多与墨家的主张相冲突,所以,墨家对儒家礼制持否定态度。 |
D.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过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没有像儒家、道家、法家一样提出过新的理论与学说。 |
A.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墨家学派衰落的原因,并论证了其衰落带来的影响。 |
B.文章主要就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和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出路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
C.文章提到了墨家的许多主张,用以证明兼爱是墨家学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D.文章第6段引用庄子的话,旨在说明墨子对人的要求太高,常人难以做到。 |
A.墨子认为,如果能做到兼爱,即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家、国若其室、家、国,则一切祸乱的源头都可消灭。 |
B.墨家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兼爱”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墨家学说过于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想。 |
C.墨家比较有影响的多是实践性的主张,但其思想的深度不足,导致墨家学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出路。 |
D.一种学说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是墨家学派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祝勇
①时至今日,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 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②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③ “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
④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张择端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绮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⑤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济济一堂。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⑥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⑦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
⑧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⑨汴京以130 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河中的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日益抬高,使这条河变得不稳定,而这种不稳定,又使整座城市,以及城市里所有人的命运变得动荡起来。因此,朝廷每年都要在冬季枯水之时组织大规模的清淤工作。然而,又有谁为这个王朝“清淤”呢?于是,张择端凝望着眼前的花棚柳市、雾阁云窗,他的自豪里,又掺进了一些难以言说的伤感与悲悯。张择端一线一线地描画,不仅为了这座变幻不息的城市从此有了一份可供追忆的线索,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来不及生发的反省与体悟。
⑩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⑾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取材于祝勇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一语双关,既指张择端在清明时节观赏汴河之景,也指《清明上河图》呈现了春天的“上河”之旅。 |
B.作者认为,张择端用细腻的笔触,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 |
C.“命运交叉的城堡”意蕴丰富,揭示了所画的主角是平民和商人构成的人海,画出了其命运的神秘、不可知以及面对选择的勇气。 |
D.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记叙,又有对一些场景的描写,还穿插了一些议论和抒情。 |
【小题3】祝勇的历史散文破除了历史的距离感和符号化,追求“让历史回到常识”。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对此加以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在《琵琶行》中,诗人多次用“月”这个意象,如以“_______”烘托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心情,以“______”和四周的寂静衬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以“______”烘托丈夫远离后琵琶女的孤独无依。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传统节日村中热闹景象和淳朴民风。
6.材料作文- (共1题)
①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余光中)
②逗哏和捧哏是一棵菜,一场戏。捧哏是绿叶,逗哏是红花。(唐杰忠)
③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霍金)
④做过的事不要后悔,错了就改,后悔也没用。(杨洁)
⑤人生的价值不在寿和富,而在光和热。(周有光)
⑥现在大家强调创新,强调应用,往往忽略了基础的部分,这是值得担心的。(吴文俊)
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名言警句教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