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百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999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0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生百年,似乎每年零点几度的气温上升,并不会带来什么致命的改变。可日积月累,(   ),却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气象纪录。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这个现象,并开始付诸于行动。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太阳、地球和天气”。世界气象组织借此主题表达了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免受极端天气______以及开展长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如今,我们应当加快推进全球气候保护行动,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宏大的______问题面前,个人的努力看上去渺小,但千万人的努力______起来,绝对可以改变世界,比如说少开车,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用节能产品……在我们还能掌控自己乃至地球命运的时候,行动起来,永远______。

【小题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此产生了异常天气和气候现象
B.由此而产生的异常天气和气候现象
C.异常天气和气候现象由此而产生
D.异常天气和气候现象是这样产生的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付诸行动。
B.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付诸行动。
C.对于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付诸于行动。
D.地球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付诸于行动。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侵害 全局性 会聚 桑榆非晚
B.侵犯 全球性 汇聚 桑榆非晚
C.侵害 全球性 汇聚 为时不晚
D.侵犯 全局性 会聚 为时不晚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睡起

陆游

白露已过天益凉,练衣初覆篝炉香。

天其闵我老且惫,付以美睡声撼墙。

离骚古文傍倦枕,砥柱巨刻悬高堂。

睡余一读搔短发,万壑松风秋兴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秋日”描写,白露过后,天气更加寒凉,添加衣服生炉取暖。
B.颔联交代了诗人年老疲乏的状态,“声撼墙”用夸张的手法写酣睡。
C.“天其闵我”运用拟人手法,写老天怜悯“我”,表达了尚能安然入睡的欣喜。
D.《离骚》放枕边,厅堂悬挂着砥柱巨刻,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隐逸之情。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迁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邈孤宦易危,而无敢排强族,乃为自安之计。会帝颇疏会稽王道子,邈欲和协之,因从容谏于帝,帝纳焉。邈尝谐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道子曰:“君时有畅不?”

邈对曰:“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道子以邈业尚道素,笑而不以为许也。道子将用为吏部郎,邈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时皇太子尚幼,帝甚钟心,文武之选皆一时之俊。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帝谓邈曰:“虽未救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邈虽在东宫,犹朝夕入见,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劬劳左右。帝嘉其谨密,方之于金、霍(注),有托重之意,将进显位,未及行而帝暴崩。邈莅官简惠,达于从政,论议精密,当时多谘禀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隆安元年,遭父忧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选自《晋书·徐邈传》)

[注]金、霍:指金日䃅、霍光,汉武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B.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C.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D.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B.博士,我国古代学官名。古代常指在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学的官职。
C.《谷梁传》,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D.父忧,古代父亲去世的婉辞。我国古代有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守丧三年的传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邈学识十分渊博。他解释文义,撰正《五经》音训;注释的《谷梁传》,被当时的人们推重;人们请教他,他有问必答。
B.徐邈敢于向上进言。皇帝与会稽王道子关系紧张,徐邈就此事分别向皇帝和道子进言;道子因徐邈道德纯朴不认为他犯上。
C.徐邈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经常询问他事情,还让他专门掌管诏书;让他给太子讲授经书,后来准备把他提拔到显要的位置。
D.徐邈勤于国家大事。他做官宽大仁惠,通晓政务,在东宫时每天都入见皇帝,参与朝政,润饰诏书,拾遗补阙,辛劳工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
(2)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世族作为地方精英的身份也在发生转变。在传统时代,他们主要被称为与科举功名相关联的“士绅”,主要活动是筹建善堂善会、义田义庄、会馆公所、书院义塾、编修方志等。到了清末新政以后,文化世族又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新式学堂教育等活动,科举的废除,实业救国的倡导,使得传统以科举功名确定的士绅身份,逐渐蜕变为以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为评价标准的绅商,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与国际化程度都是传统城市苏州所无法比拟的。一些头脑较为灵活的世族子弟也与时俱进,进入国际化的上海大都市。在这里,这些世家子弟不仅获得了谋生的机会,而且同时在上海调适自身,逐渐适应上海生活,从苏州吴湖帆在上海的生活与交游就可以看出苏州人对上海的倾慕。当然,苏州人始终没有抛弃故里的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他们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并在新的都市空间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以增强其在大都市的生存竞争能力。

传统时代的文化世族,除了应举考试而必须掌握儒家经学之外,大多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各有专长,许多家族如吴江叶氏的诗学、沈氏的戏剧等,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往往形成某种学术流派。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特别是清末新政以后,立足传统而融汇西学的“新学”,开始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学者所积极追求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这一求新求变思潮发展的升级版。

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求新的思潮中,文化世族在继承家学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观念,从而开创出新的局面。这样,文化世族也在迅速转型蜕变,大多发展为新式的专业科技世家,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但就家族群体而言,传统的文化世族逐渐消逝。这种消逝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家族组织衰落和内在的家族精神衰退,即世族的社会担当意识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摘编自徐茂明《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转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末新政后,文化世族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等活动,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B.儒学在废除科举后首次遭遇全面危机,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
C.苏州文化世族十分看重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在江南各都市建立起同乡组织。
D.科举和儒家经学对传统文化世族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形成某种学术流派影响很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文化世族在社会转型中身份转变,再从清末新政的影响及文化世族的蜕变等角度分析。
B.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型时,主要从“传统时代”与“近代以来”两方面进行分析。
C.文章用川沙黄氏世家的例子论证了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这一观点。
D.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转型蜕变时提及“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绅”与“绅商”都属于文化世族,但是确定两者身份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B.清末废除科举,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对文化世家的转变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C.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D.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头笔挂

李艳

傍晚,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年轻局长郑嵘走了进来。周局,我来帮你收拾吧!郑嵘说着就蹲下身子帮起了忙。

“不要叫周局,明天我就正式退休了,以后就是个平民小老百姓,还是叫我老周吧!”

郑嵘笑笑说,那就叫您周叔。郑嵘看到纸箱里装满了书画和毛笔,便说:“周叔,听说您是省书法协会的泰斗,我从小也喜欢书法,以后要常回来指导。”

“哪里哪里,只是小爱好,不值一提,相互学习。”

郑嵘看到靠窗的书案上还有一架笔挂,就拿过来说,周叔,这也是您的吧?说着,就另拿了只盒子装。

老周拦住了他。“郑局,这个留给你吧!”

郑嵘停了一下,仔细看着这个笔挂,非常古朴的龙头造型,质地也非常不错,像个老物件。

“这么好的笔挂,怎么就不要了呢?”

正忙的老周听他这么一说,也停了下来。从郑嵘手里拿过来,透过眼镜仔细地看着,双手摩挲着说,“这是个好东西呀……”

多年前,老周刚刚到这里上任,因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所以就自费订制了一张书案,放在自己办公室的角落,供自己工作之余练习书法。

有一年,周局参加了全国的书法大赛,他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轻松地闯进了决赛。在决赛名单里,周局看到王鹤立的名字也赫然在册。他很熟悉王鹤立,在各级书法赛事中,两人既是书友,也是对手。那些年,周局一直被王鹤立死死地挡在第一名的后面,这顶“千年老二”的帽子让他耿耿于怀。

经打听,决赛的评委中正好有多年前教过自己书法的老师。在单位中一向廉明的周局寻思着,这些年一是工作忙,二是自己把工作之外会友的时间都用在了练书法上,确实有好多年没去看望老师了,他便打算借机去拜访下老师。于是他跑到古玩市场,花高价精心挑选了一架鸡翅木的龙头笔挂,连夜送到老师家中。

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用明说老师也明白周局的来意。头发花白的老师当着他的面打开了包装,仔细地看起了笔挂,不住地夸赞着:“看材质和工艺,像是清末时期的物件,好东西呀。”

周局一看老师喜欢,心里正在窃喜,不料老师把笔挂往桌上一放,问他,小周,这笔挂花了不少钱吧?

“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收下。”

老师这时一脸严肃地说,这白质黑章的龙头鸡翅木笔挂,我当然喜欢。‘鸡’就是‘吉’,这本是你的‘吉’,你送给了别人,你便失去了‘吉’呀!

周局一听这话,感觉有点不对劲。

老师指着笔挂说,你可知这笔挂的含义?

周局摇摇头说,老师,除了挂笔还有什么含义呢?

“这基座代表‘基’,这中间镂雕的立柱,代表‘础’,这立柱上镂雕的三段龙云,代表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昧’,三昧在梵文中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意思,也是暗示练书法的人在练习时要一心清净,不起杂念的意思。这横架上两端气宇轩昂的双龙头,叫“龙抬头”,代表的是一个人旷达向上的龙头精神。如果一个人的基础都没扎牢固,这龙头永远也抬不起来呀。还有,这龙肩上的五个小挂柱,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周局尴尬地笑着说,老师,这小木柱不就是挂笔的吗!

老师的脸更严肃了。他起身从书案上拿来一根毛笔,往小木柱上一挂,说:“这叫笔直!”讲完,老师拿起笔挂重新放回了盒子,然后还给周局说,小周,老师若收了你这龙头笔挂,叫老师以后如何‘笔直’呀。

听了老师的话,周局脸上已是一阵火辣辣的发烫。

讲完这个故事,老周把笔挂放在郑嵘的办公桌上,然后从箱子里也拿了支毛笔出来,郑重地挂在了小木柱上。郑局,我小老头已经退休了,你的路还长。我在为官的仕途中全靠这笔挂才守住了清名,没有干过一件不公道的事,今天我要把这它留在这里,希望这架鸡翅木笔挂能把我的‘吉运’传下去!

郑嵘听着听着,突然间感觉老周那瘦小的身形高大了起来。

送老周离开的时候,郑嵘问:“周叔,你那次比赛到底拿了第几?”老周呵呵一笑说,我老师把‘吉运’都还给了我,你说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将退休的老周在办公室收拾东西,新上任的郑嵘局长前来帮忙,通过对话交代了老周的书法爱好,为下文写老周参加书法比赛,送龙头笔挂做铺垫。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不要叫周局”“只是小爱好”“相互学习”等表现了老周知进退、讲义气、谦和、虚心的性格特点。
C.小说叙事时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送龙头笔挂给老师时,老周“窃喜”“感觉有点不对劲”“尴尬”等,丰富的心理描写使小说叙事细腻、生动
D.老周把心爱的龙头笔挂送给郑嵘,将毛笔郑重地挂在小木柱上,这既是对新任局长公正、清廉做官的深切叮嘱,也是对老师“笔直”向上精神的传承。
【小题2】小说中老周评价龙头笔挂,“这是个好东西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老周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小说以郑嵘与老周的问答收束全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了敌我之间“_____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3)苏轼《赤壁赋》中先以“______”来慨叹人生短暂,接着又以“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前,篾匠编织花篮时,竹片需要破很多次才能破成很细的竹棍,篾匠一直破,最后把竹片破成需要的样子。这种精致的竹器,需要很多细小的竹棍,而每一根都不能马虎制作,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效果。在编织时,篾匠的心中装着多种形状,如何起底子,何时收口,都心中有数。如今,超市里售卖的花篮等竹器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虽然便宜但总会让人觉得,没有经过篾匠一刀刀破竹,一根一根刮去毛刺,也就缺少某种人文温情。造型奇特、凝聚着篾匠独特审美的花篮之类的工艺品,恐怕还得靠羡匠手工制作。

读了上面的材料,对于花篮等的制作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3题)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晚上睡前烧了一杯白开水,太烫了,放了一晚上,______?有人说,烧开的水隔夜不能喝,隔夜水不卫生,有毒,会致癌。不管是烧好的凉白开,还是纯净水,开盖放置在空气中的那一刻起,菌落数会不断增加。而菌落数是衡量水体是否被污染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放置的时间越长,菌落的数量也会增加,而出现致病菌的可能性也越大。这种______,即使不是隔夜水,也是不能喝的。之所以认为隔夜水有毒,主要是隔夜水亚硝酸盐含量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是由水中原有的硝酸盐转换而来的。合格的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转化成亚硝酸盐的量也会很少,______。只有当摄入量达到0.2~0.5克时,才会导致中毒,而一两杯隔夜水是完全达不到中毒的剂量的。
9.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18年我国共享住宿业交易额高达165亿元,参与房客数多达7945万人,从业者人数超过400万人。一线及准一线城市是共享住宿的主要消费市场,同时正向二、三线城市及乡村渗透。共享住宿向二、三线城市及乡村渗透的趋势十分明显。国内共享住宿平台“小猪短租”的数据显示,2018年该平台的订单中,将二、三线城市作为出行目的地的出行人群占总出行人群的76.1%,2018年该平台的乡村业务增长达5倍。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晚上睡前烧了一杯白开水,太烫了,放了一晚上,①____?有人说,烧开的水隔夜不能喝,隔夜水不卫生,有毒,会致癌。不管是烧好的凉白开,还是纯净水,开盖放置在空气中的那一刻起,菌落数会不断增加。而茵落数是衡量水体是否被污染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放置的时间越长,菌落的数量也会增加,而出现致病茵的可能性也越大。这种②____,即使不是隔夜水,也是不能喝的。之所以认为隔夜水有毒,主要是隔夜水亚硝酸盐含量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是由水中原有的硝酸盐转换而来的。合格的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转化成亚硝酸盐的量也会很少,③______。只有当撮入量达到0.2~0.5;克时,才会导致中毒,而一两杯隔夜水是完全达不到中毒的剂量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