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
B.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
C.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 |
D.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 |
A.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
B.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
C.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
D.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
A.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
B.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
C.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
D.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
①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②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③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枯蝉傍在衰柳,秋风老了荷塘。
④繁华萧然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一派岑寂,岁月几度闲愁。
A.①春分 ②立夏 ③白露 ④立冬 |
B.①春分 ②立夏 ③立冬 ④白露 |
C.①立夏 ②春分 ③立冬 ④白露 |
D.①立夏 ②春分 ③白露 ④立冬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小题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
B.“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
C.“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遗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
C.萧子良礼贤下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
A.蚓无爪牙之利 | B.而今安在哉 |
C.不拘于时,学于余 | D.客有吹洞箫者 |
①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②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
B.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
C.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 “外求光辉”。 |
D.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
A.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
B.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
C.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
D.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
A.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
B.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
C.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
D.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
扒火车
⑴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⑵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⑶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⑷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⑸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⑹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⑺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⑻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⑼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⑽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小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父亲扒火车的历史,用父亲“扒火车”这一违法行为开篇,引人好奇,促人探究。 |
B.母亲的精明能干、坚强镇定,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而正是母亲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促使父亲由懦弱走向坚强。 |
C.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借自己过六十岁生日给扒火车的众人放行,体现出在艰难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D.两枚熟鸡蛋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体现了父母亲的相濡以沫的深情,也表现了父亲对于家人的挂念、对于承担责任的决心。 |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中划线句的丰富意蕴。
材料一:
最近,美国前外科医生总长Dr. Vivek H. Murthy撰文《工作与孤独的流行》强调:孤独如此流行,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他还指出工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当今这个年代,从技术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史无前例地便捷,不仅车疾马快,还有电话,视频、电邮、各种社交软件等。几乎在瞬间,你就可以联系到另一个人。
然而,从情感上来讲,人们却前所未有地孤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孤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研究表明,美国如今有超过40%的成年人感到孤独,实际人数可能会更高,此外,过去几十年来,认为自己拥有亲密知已的人数一直在下降。而在工作场所,许多员工,还有一半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孤单感。
孤独会导致压力,长期或慢性压力会导致一种关键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升高。压力也与体内较高的炎症状态有美,这又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病、抑郁症、肥胖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慢性压力还可以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大脑的这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决策、计划、调节情绪、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节选自“同语轩”2018年2月10日)
材料二: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承受着孤独的痛苦,这可能会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亡,而这些人当中近三分之二的人体重超标。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超重可能性的相似基因区域也导致社交孤立。
这是首次有研究发现孤独与肥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建议,可以通过鼓励人们减肥来应对孤独感的盛行。剑桥大学资深科学家约翰·佩里说:“这项研究使我们能够利用遗传学来确定孤独和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说:“我们常常认为孤独纯粹是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基因也起着作用。基因和环境总有复杂的交错,但研究的确表明,在人口层面,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肥胖问题,我们也能减少孤独。”
报道称,该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库487647名参与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个人感知的孤独,与其他人互动的频率以及这些互动的质量等问题提供了问卷回复。然后,他们研究了单个个体的基因构成,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孤独易感性。那些认为自己孤独的人在15个遗传位置上的DNA有着“不同的表达”。
(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7月5日)
材料三:
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全球范围内分散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个人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于集体文化……孤独似乎是当代生活的默认特征,尤其体现在富裕和城市发展良好的国家中。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称:“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生活在孤独环境中的人与保持社交关系的人相比,其早死概率提升50%。”该网站提到了两份综合分析报告,这两份报告旨在评估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中,约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
涵盖148项研究、涉及逾30万参与者的第一份分析指出,丰富的社会关系可使早死概率下降50%。第二份分析涵盖70项研究,涉及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的近340万人。该分析指出,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
美国犹他州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特-伦斯塔德说,尽管这种“流行病”并不仅限于富裕国家,但由于富裕国家“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离婚的人更多且独居的人也更多”,因此这种现象在这类国家中更为突出。
在美国,约有4260万年龄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孤独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无人陪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结婚。此外,婚烟和子女数量均呈现下降趁势。
(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捷,人们却倍感孤独。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 |
B.英国65岁以上人群大多体重超标,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感到孤独,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 |
C.涉及多个国家的一份研究分析表明,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 |
D.由于富裕国家人的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等因素,孤独现象更为突出。 |
A.孤独会导致压力,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 |
B.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表达异于常人,也是人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 |
C.减肥、丰富的人际关系、亲人陪伴等,可有效改善孤独的症状,并降低死亡风险。 |
D.三则材料介绍了孤独的可能成因及危害,还说明了与孤独有关的其他社会问题。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对师生关系结论性概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6.语言表达- (共1题)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①将__改为__②将__改为__
③将__改为__④将__改为__
⑤将__改为__
7.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