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阶级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4分)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2分)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阶级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具体内容。(4分)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四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五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1分)
(5)据材料五,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3分)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 | 99 | 11600 | 7854 |
1879 | 287 | 42000 | 51937 |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 | 1888年 | 1894年 |
工厂数 | 1691 | 5985 |
蒸汽机数 | 409 | 1808 |
材料四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五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1分)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4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1分)
(5)据材料五,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3分)
2.单选题- (共30题)
4.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 B.日俄俱败 | C.日胜俄败 | D.日俄休战 |
5.
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
C.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
D.④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
7.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
8.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李贽 |
9.
《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 B.程朱理学 | C.道家思想 |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
11.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原始岩画 |
B.中国文人画 |
C.汉代帛画 |
D.民间绘画 |
12.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关于《诗经》,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精华的部分是“风” |
B.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
C.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D.其中“颂”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雅”是祭神和祭祀祖先时演唱的乐歌 |
14.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评价( )
A.***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
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 |
15.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6.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
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对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B.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
17.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几个中文系学生看了这段话,对“那时”具体是指哪个时期意见不一,他们向一位历史系教授求教,得到的答案是指( )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前期 | D.国民大革命时期 |
19.
***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命。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命。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A.④③②① | B.①②③④ | C.④③①② | D.③④①② |
22.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①《〈共产党人〉发刊词》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①《〈共产党人〉发刊词》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3.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29.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32.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33.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3.选择题- (共25题)
41.已知集合A={|m|,0},B={﹣2,0,2},C={﹣2,﹣1,0,1,2,3},若A⊆B,则m={#blank#}1{#/blank#};若集合P满足B⊆P⊆C,则集合P的个数为{#blank#}2{#/blank#}个.
42.已知集合A={|m|,0},B={﹣2,0,2},C={﹣2,﹣1,0,1,2,3},若A⊆B,则m={#blank#}1{#/blank#};若集合P满足B⊆P⊆C,则集合P的个数为{#blank#}2{#/blank#}个.
43.已知集合A={|m|,0},B={﹣2,0,2},C={﹣2,﹣1,0,1,2,3},若A⊆B,则m={#blank#}1{#/blank#};若集合P满足B⊆P⊆C,则集合P的个数为{#blank#}2{#/blank#}个.
50.2012年10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提交审议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三审稿,增加了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财产安全的规定。材料说明( )
①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②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人大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②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人大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