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鸦 阵
故乡失去的景观很多,鸦阵是其中之一。
鸦是指乌鸦,我们这地方土语叫“老鸹”。五六十年代,这种鸟儿很多。几乎每个村庄,那高高的树梢间都有乌鸦筑的巢。未进村,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乌鸦巢也是乡村的景观之一吧。它使我们感到,鸟儿和我们人类住在同一个村庄。
出沛县城向西北,三里一堡,二十四里路共八个村庄。我们住的村庄叫四堡。我们村的地半沙半淤,称不上沙土窝,再朝西北,到六堡、七堡、八堡,就是沙土窝了,那是“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土质瘠薄,多碱,比较适宜种的庄稼有花生、红芋。我们称那个地方叫沙土窝,也称花生窝。每年秋天到刨花生的时候,便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鸦阵很惊心动魄,显示出鸟类的一种气势和威风。当鸦阵过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挥着手臂朝那天上的乌鸦呼叫:老鸹老鸹使风来,给我削个花生来。这鸦阵竟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欢乐无比。
鸦阵的形成,自然和那沙土窝的花生收获有关。刨花生总是刨不尽的。那收获过的花生地,正是乌鸦觅食的好地方。于是,这季节聚集了成千上万只乌鸦也就不足为奇。
后来,这鸦阵便消失了;再后来,在故乡的天空或树丛,连乌鸦也很难见到了,因为这地方已容不得乌鸦的生存,它们或被农药药死,或为逃避猎枪的追捕,而迁徙到山区去了。
自然界不仅有鸦阵,还有其他动物的阵容。如某天某个时辰,突然有人发现大批的燕子飞过,或是麻雀飞过,喜鹊飞过,甚至看见有成群结队的黄鼠狼穿过大路。至于在水中,成群的鲤鱼,或是成群的黑鱼、鳊鱼、鲢鱼……可称之为鱼阵。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世界同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奇、充满梦幻的世界。
而现在,这种景观是越来越少了。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鸦阵    ( )的庄稼    ( )的地球
( )的世界    ( )的花生    ( )的环境
(2)作者为什么无比怀念家乡的鸦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读到“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你的眼前展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请你具体发表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21 08:0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它脱下破旧的衣服,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甘甜的雨露,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穿上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长在一起。一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深变黄。来到这里的人们一看见黄澄澄的银梨就知道山区人民的生活一定比蜜还甜。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银梨,你不但把美的花和美的果实奉献给人们,还为家乡人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爱家乡的银梨。

【小题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细雨 (   )的雨露 
(   )的绿叶 (   )的梨花
【小题2】读短文,找出银梨的特点填空。
(1) 形状:________________。
(2) 颜色:一开始呈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
(3) 气味: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用“  ”画出来。
【小题4】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小题6】作者为什么爱家乡的银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拓展阅读

卢沟桥的狮子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小题1】选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引用歇后语说明卢沟桥的(______),第二句话写卢沟桥的(______),第三句话主要写卢沟桥的(______),因此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是(______)。
A.建造时间B.狮子多
C.柱子上雕刻的狮子多D.卢沟桥上雕刻了很多狮子
【小题2】用“﹏﹏”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想想,这段话描写了狮子的(  )和(   )。
A.形态各异B.大小不一C.性格
【小题3】选文从哪些句子表现出狮子的形态各异,用“_____”画出来。你画的句子是(  )(填序号)
A.比喻句B.排比句C.夸张句D.拟人句
【小题4】卢沟桥上的狮子还会有什么形状呢?展开想象,写一写。(用上“有的……有的……”)
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与理解。

书法艺术

(材料一)

书法是一种书写艺术,多指用笔写字的艺术,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彩迷人,形成了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形体均匀齐整;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漆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显出优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例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等。晋代的王羲之最突出的成就表现为他的行书,而行书的最高典范是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道美健秀;唐代的欧阳询以楷书见长,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的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特点是端庄雄伟;行书则气势道劲,雄强豪放,富于创新。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唐代的柳公权以楷书著称于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书法以骨力劲健见长,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而宋代的苏轼主张“书无常法”,其书法苍劲、豪放,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材料三)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传说他曾在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的。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也喜欢书法,他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要他用庭院中十八口大水缸中的水磨墨,直到水全用完了为止。王献之夜以继日地音水研墨苦练,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小题1】结合材料一,把下面的书法作品与相关书体连线。

楷书 草书  行书   篆书   隶书
【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法都是用毛笔写的
B.书法史上的“颜柳”指颜真卿和柳公权,“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
C.《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都是行书佳作
D.《兰亭序》中的“兰亭”是个地名,在浙江省绍兴市
【小题3】下列古诗词中化用了材料三中王羲之“临池学书”典故的一项是(  )。
A.王冕的《墨梅》B.王安石的《梅花》
C.卢钺的《雪梅》D.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小题4】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下列两幅行书作品中,______________是王羲之的作品,______________是颜真卿的作品。

【小题5】由材料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蝉的一生

周作人

夏天到了,“知了”即将唱起歌来了,我在夏至到来的前五天听见一只知了来到院子里的槐树上开始唱歌,时间与法布尔《昆虫记》所说的完全相合。

知了的学名叫“蝉”,《昆虫记》中有关于蝉的文章共有五篇,把它的一生说得相当清楚。据说,其幼虫钻人土中,就树根吸水为生,大概需要四年之久,称为“复育”。“复育”的样子不大好看,就同药铺的蝉蜕一样,不过更是膨胀胖大,身体内充满水分。之后,蝉择日破土出来。出来时,它并无别的工具,只是把体中的水洒在土中,再用力挨挤,使四周湿泥成为墙,最终隧道便渐渐成功,体中的水用完时,就回到树根再去吸取,直至顺利到达地面。所以蝉的洞口整齐光滑,没有一点碎土。蝉蜕化以后,大抵可以生活五个星期,它的工作就是吸树汁(蝉是餐风饮露),歌唱(雄)以及生殖。

这里,令人特别奇怪的事——它为什么要歌唱呢?照例说这应该是在唱情歌,但蝉都是聋子啊,唱得再好,它们谁也听不见。不过,蝉们眼睛很好,在树上叫着的时候你走近前去,它会撒你一脸的尿后,急忙飞去了,可是,你若在它后边拍手高呼,它却全不在意。记得法布尔曾经做过试验,在有蝉的树下放了两响炮仗,但它们依旧叫个不停,也不逃走。那么究竟为什么歌唱呢?我想,大概只是为表示生的欢乐吧!

【小题1】什么是“复育”?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小题2】蝉的一生只有三样工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蝉是怎样钻出地面的呢?我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画下来。
【小题4】蝉的生命非常短暂,但却一直在不停地歌唱着,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在生活中看见过蝉吗?它是怎样歌唱的?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可。(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