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诚宜开张圣听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苟全性命于乱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8 10:5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B.非木杮   斯陋室
C.辈不能究物理    我亦无他,惟手熟
D.其言    是再啮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B.众服确论 岂能暴涨携之去
C.果得数里外 山门圮
D.何陋有   一老河兵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最后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做出正确的推断。
B.在打捞石兽一事上,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C.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后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寻找石兽。
D.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经验的作用大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依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判断,而要依据经验来判断。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同类题4

文言文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之不以其道
(4)得道
(5)不难于老马与蚁
【小题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小题3】(甲)文主要写法是________,“千里马”喻指________。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