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水三千里 击:拍打B.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C.子之不知鱼之乐,矣 全:肯定D.《齐谐》者,怪者矣 志:记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01: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原来)B.野有麦场(照顾)
C.目似瞑,意甚(悠闲)D.狼亦矣(狡猾)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屠奔倚其下 悟前狼假寐
B.久,目似瞑,意暇甚 而两狼并驱如故
C.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D.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小题3】下列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狼不敢在前面,瞪着眼凶狠地注视着屠户。
B.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杀死了它。
C.其一犬坐于前。
译: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小题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精炼的语言,尤其是对狼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传神地刻画了狼的贪婪、狡猾与凶恶的本性。
B.本文中的情节:“遇狼”是故事的开端,“惧狼”是故事的发展,“御狼”是故事的高潮,“悟狼”是故事的结局。
C.本文中的“屠惧”、“屠大窘”、“弛担持刀”、“暴起”、“断其股”等,写出了屠户由恐惧到拼死自卫的过程。
D.文章结尾的议论阐述了“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的道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
(2)自枉屈(______)
(3)往见郭隗先生(______)
(4)天下必以王为能马(______)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士争凑燕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小题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

同类题4

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口)B.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C.相与步中庭(在)D.夜无月(哪,哪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柏影也 以诱敌B.欣起行 则天下之事
C.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D.念无与乐者    人谋而不忠乎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小题4】把《记承天寺夜游》中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类题5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醉翁之.不在酒 意:
(3)筹交错  觥:
(4)云而岩穴暝 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小题3】文中写景的主要作用是(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谈谈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