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   ①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②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小题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热情  ②拈轻怕重B.①热忱  ②挑三拣四
C.①热忱  ②拈轻怕重D.①热情  ②挑三拣四
【小题2】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小题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8 10:5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小题1】选文开篇提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这一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不包括(  )
A.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
B.对所观察的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感情。
C.写景就是写情。
D.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他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B.写诗、作画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C.写诗、作画只有起点上高于现实,才能够全面深入,更有意境。
D.不论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小题3】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一个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意境和意匠缺一不可。
B.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认识对象,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身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D.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画家创作中思想感情的介入要以高于现实的观察为前提。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提到了“意匠”,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意匠比意境更加重要。
B.说明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特性。
C.说明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使得论证更加严密。
D.说明画家、诗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境,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已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小题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小题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 (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   (4)读书动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千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题1】对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开”表现出国民党政府开诚布公、政令通达的特点。
B.“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C.“只”刻画出一幅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样子。
D.“一味”刻画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的是部分中国人,即国民党政府及其官僚政客。
B.“他信力”“自欺力”属于仿拟修辞,是作者仿照“自信力”造出来的,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脊梁”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中华儿女。
D.“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句中“状元率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小题3】对文章的论证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既交代了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做铺垫。
B.作者根据对方论据得出“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和“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两个观点,这是通过批驳论证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C.作者通过摆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直接对对方论点进行了批驳。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运用了举例论证,从正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4】下列不属于本文的语言特色的一项是(  )
A.尖锐犀利B.富有战斗性
C.带有讽刺意味D.平淡自然

同类题4

阅读顾颉刚《怀疑与学问》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小题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小题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小题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小题4】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