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内阅读。
有些表示事物的词语,鲜明地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来自北方的称“胡”,如胡萝卜、胡琴;来自西方的称“西”,如西餐、西装、西医、西红柿、西瓜;近代来自西方的称“洋”,如洋娃娃、洋装、洋伞、洋车、洋枪。
在汉语家园中,有许多新朋友是漂洋过海的舶来客。现在,“T恤”一词已经进入普通话。其实,它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穿的一种衬衫,英文叫“Teeshirt”。由于一部电影的男主角穿了这种汗衫,20世纪50年代随电影流行到香港。后来,经香港来到广东,再逐渐成为内地广为A B,“T恤”一词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时下,“平台”一词也是人们语言中的新宠儿。“平台’一词古已有之,唐代诗人李白的“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的“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都是讲“平台’的本义。但是随着电脑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使用宽泛的时髦用语,如“物流运输平台”“文化艺术交流平台”“跨媒体平台”,等等。
【小题1】用波浪线划出上面三段文字各自的中心句。
【小题2】“平台”一词也是人们语言中的新宠儿。
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小题3】在第一自然段中,主要写了“打上地域烙印的词语。来自北方的一般称“   ”,来自西方的称“  ”,近代来自西方的称“   ”。
【小题4】“T恤”的由来是什么,在下面写一写。


【小题5】“平台”一词在古时的意思是(    ),现在成为一个使用宽泛的时髦用语,意思多是指( )。
A.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B.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等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媒介。
【小题6】以上三段文字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4 04:5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理解。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 修建)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 着箩筐,有的 着麻包,有的 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 激动)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小题1】为下面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着(  )实  空着(  )手
【小题2】将文中(  )不合适的词语划掉。
【小题3】将”背、挑、提”填在第三自然段的    处。
【小题4】指出下面各句中双引号的作用。
a.表示引用 b.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意思  d.反语或讽刺
①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 )
②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
【小题5】写一写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类题4

读短文,回答问题
“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 )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 )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 )容易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小题1】在括号内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2】简洁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吞碳吐氧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三段画线句子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两个原因外,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还有很多。请举出两例。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