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就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宴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你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小题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A.
请求—— 特别——
严厉—— 开导——
【小题2】齐景公没有杀死烛邹的原因是(  )。
A.他发了善心。
B.晏子宣布的三条罪状不足以定烛邹的死罪。
C.齐景公听完晏子的话,明白了杀烛邹是错误的做法。
【小题3】看完这个故事,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5:5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小题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
【小题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来到小木屋后面的山坡上。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小题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世界    (   )的脑袋   (   )的蒲公英
(   )的印象    (   )的杜鹃   (   )的角落
【小题2】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短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蒲公英和别的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从蒲公英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外阅读。
清醒了,化学实验中那可怕的一声爆炸。他绝望地号叫着:“我不能没有眼睛,不能没有……”喊了一整天,嗓子哑了。他累极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邻床病友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始讲的什么他全然不知,现在听见了,那是一个老人的声音:“窗外,远远的青山;绿树环绕着小村;村边池塘中(飘浮 游荡 飘荡)着鸭子;牧童骑着老牛从夕阳中走来。近处,金黄的麦田,麦穗随着轻风微微摇曳;树枝上对对麻雀,瞪着圆圆的小眼睛……”听着听着,他仿佛看见了青山犹在,夕阳更红的景色。他静静地睡去了。
第二天清晨,老人又开始讲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把天边烧红。一架银色飞机追赶着太阳,在灿烂的阳光中飞翔……”他听着,想象着,那该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再壮丽也看不到了,他又号叫起来:“你不要再(夸奖 炫耀)你有眼睛。我恨……”老人停止了讲述,长叹一声,病房死一样寂静,死一样黑暗。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开始怕这寂静、黑暗,他需要老人的声音。于是,老人又娓娓讲述起来,“现在,一弯明月高悬,星星(点缀 装修 装饰)夜幕。薄云徐徐(飘动 飘扬 浮动),星、月含羞地看着大地,看着你和我,祝福你能重见它们……”听着听着,他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老人每天给他描绘窗外的景象。不知过了多少日,他终于拆去缠着的厚厚纱布,他隐约看见眼前的护士、医生,虽然很模糊,但确实看见了。他激动得哭了……突然间,他想起了邻床的那位老人。老人侧坐在床上,眺望着窗外。他冲过去,展开双臂拥抱老人,“是你、月亮、星星的祝福,我看见了,什么都能看见了。”然而,就在他拥抱老人,老人循声回过头来的一刹那,他看着老人的那双眼睛,惊呆了,木然了。
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
全然不知:
2.用“\”画去文中括号内你认为不合适的词语。
3. “他突然觉得老人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在这句话中,为什么“眼睛”加引号?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老人讲述的景色很美,他为什么要给年轻人讲述这样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