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回来了田野和森林里的冰雪融化了。
小鸟又飞回到它的好朋友——去年的那棵树身边来了。
可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去年的树不见了,只有那棵树桩留在那里。
“这里的树到哪里去了?”小鸟问树桩。
树桩说:“伐木人用斧头把它砍到,然后运到了山谷那儿。”
于是,小鸟向山谷的方向飞去。
山谷那儿有一座很大的工厂,里面发出“吱嘎吱嘎”的锯木头的声音。
小鸟落在工厂的大门上,问道:“大门先生,你知道我的好朋友——树怎么样了吗?”
门回答说:“是树吗?它在工厂里被锯成小木棍,做成火柴,卖到了那边的村子里面。”
于是,小鸟又向村子的方向飞去。
油灯的旁边有一个小女孩儿。
小鸟问她:“请问,你知道火柴在哪里吗?”
小女孩告诉小鸟:“火柴烧没了,可是,它点燃的油灯还在燃烧着。”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
【小题1】小鸟春天又飞回来了,可是却不见了它的好朋友谁?
  
【小题2】照样子写几个拟声词。
吱嘎吱嘎                
【小题3】在文中找出答案。
小鸟发现树不见了,就去问 告诉它   
;小鸟去问 告诉它
;小鸟去问 告诉它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怎样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1 05: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 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指手画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志不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课文,给下列词语写出反义词
A.
嘲笑— (______)  寂静—(______)     虚弱——(______)
【小题3】“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A.”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先后两次静下来的句子。

同类题4

阅读练兵场
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1. 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
2. “幸福鸟”指的是; 
3. 文章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的情景。
4  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动作、神态看出来。做风筝时是“”;
放风筝的时候,“”;
线断以后,我们“”;
找风筝时,我们都“”。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