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垂 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绿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通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用具。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   )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几米,粗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常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小题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2】短文安排材料的依据是(   )。
A.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B.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C.按地点方位变化顺序分段
D.按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小题3】找出文中的过渡段,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B.打比方C.举例子
【小题5】柳树的用途很广,简要列举它四个不同方面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从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柳树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5:4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说明文,完成练习。

蚯蚓又叫“蝴蟠”“地龙”。这类默默无闻的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在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穿行自如。一旦碰上坚硬的石块或树根,它们会很快地转向,绕道而过。那么,它们是怎么知道前方有障碍物的呢

有人说,蚯蚓有眼睛,它们是靠两眼来辨别方向的;也有人说,环节动物比昆虫低等,它们的组织还没有分化出眼睛。据动物学家研究,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头部已经退化,并没有眼睛。那凸起在它头部前面的,是它的嘴巴,叫作口前叶,没有视觉作用,仅仅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

蚯蚓(   )没有眼睛,(   )它的触觉器官却很发达,包括表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光线感觉器等,对前进中所接触的物体和环境都能敏感地反应出来。

科学家曾经对蚯蚓的触觉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一个是在蚯蚓行走的路上放一块铁皮或一块砖头,当蚯蚓的皮肤接触到这些物体后,它立即转向避开;另一个是把蚯蚓放在光线强弱不同的地方,结果蚯蚓向弱光处行走。这说明蚯蚓确实是用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而且对光线的强弱很敏感,遇到强光就会本能地躲避,这证明它完全适应土壤生活。

【小题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适合的关联词。
【小题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蚯蚓是一种昆虫。(______)
(2)蚯蚓害怕强光。(______)
(3)蚯蚓靠嘴巴来辨别方向。(_______)
【小题3】科学家做的实验中,蚯蚓靠什么避开铁皮和砖头?它又是靠什么躲避强光?(    )
A.表皮感觉器、嘴巴口前叶B.口腔感觉器、光线感觉器
C.表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D.表皮感觉器、光线感觉器
【小题4】科学家做的两个实验证明了(    )
A.蚯蚓喜欢潮湿疏松的土壤。
B.蚯蚓的触觉器官代替了眼睛的功能。
C.蚯蚓碰上坚硬的石块和树根,会很快地转向。
D.蚯蚓的嘴巴是用来索取食物和挖土钻洞的。
【小题5】画横线的句子在短文中起 作用。文中还有哪句话跟它的作用一样?请用横线画出来。

同类题4

读短文,完成练习。

品味汉字文化

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cuì)炼与远古罡(ɡānɡ)风走来的汉字,每一粒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它们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tí hú)灌顶的规劝。汉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人”,一撇一捺,简单至极。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从字的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试想一下:有谁是能够离开了别人的支撑而独存于世的呢?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搀扶,就是鼓励,就是奉献。只有这样,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才是一个矗立起来的大写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写却难做。

“信”,“人”“言”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一诺千金。孔子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zhēn)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信”是我国自古至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标志。“信”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价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质的原动力。一旦选择了终身不渝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步伐执着而坚定。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充满灵性,很有意味。她(    )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   )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品味汉字文化,让我们认识自己,升华自己。

【小题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小题2】汉字的作用有:(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句子中“精灵”指的是______,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汉字是个_____的东西。
【小题4】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的结构看,“人”字的一撇一捺代表的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
B.“信”字是“人”与“言”的结合体,从字体结构看,“信”字的意思是做人要言而有信。
C.从第1自然段知道汉字“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非常神秘。
【小题5】参照文中的析字方法,从结构特点和蕴含的道理两方面对“忍”字或“愧”字作简要解析。
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两分零七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你可知道,为了这两分零七秒,国旗班的战士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必(需 须)和太阳一同升起。国旗护卫队每天升旗的时间与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两分零七秒,这恰是太阳从刚刚露头到完全(yuè yào)出地平线所需的时间。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的时间呢?国旗班从天文台得到了一年365天太阳升、落时间表。他们根据这个时间表,确定每月上、中、下旬的升旗时间。(chénɡ shènɡ)夏酷(暑 署),前半夜很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蒙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4点33分太阳在地平线(lù lòu)头,国旗(dé děi)同时升上旗杆顶。遇到阴雨天气,见不到太阳,国旗也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你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 幸)苦!
每天清晨,随着升旗电钮的按动,升旗战士昂首并(zhǒng zǒng),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小题1】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合适的字,用“√”标出。
【小题2】填空补缺。
(1)“两分零七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升国旗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天升旗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升旗结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能表现国旗班战士辛苦的语句。
【小题4】用“~”画出写战士们升国旗时动作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