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内阅读。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您唱歌。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咯咯,咯咯……
1.文中体现“我”心情的两个词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我”为盲婆婆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
2.“我”要送给盲婆婆蝈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送给盲婆婆的不仅仅是一只蝈蝈,更希望蝈蝈的歌声能将婆婆带进________,让婆婆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将婆婆带回________,让婆婆想起________________,解除婆婆的寂寞。
4.文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您”指的是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3 05:24: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3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①……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看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3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5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②……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小题1】按短文内容填空。
“我”在    那天,把学校发的三个馒头 ,母亲用事先 应付了二丫娘,使“我”
【小题2】文中两个省略号,①表示(   ),②表示(   )。
A.说话断断续续B.列举省略C.语意未尽D.行文省略
【小题3】“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从这“一星”,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我”明明没有拿回馒头,为什么娘对二丫娘说“我”拿回了馒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为什么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认真阅读《景阳冈》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武松把哨棒靠在一边,躺下来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 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往下按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 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虫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武松心里想道: “我就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原来武松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踉(liànɡ)踉跄(qiànɡ)跄:
霹雳:
2.认真读句子:“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这里面的“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这句话算不算比喻句?如果是,这句话是把 比做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特点。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并从片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回答问题。
3.景阳冈之虎对付武松的招式先是     ,再是    ,最后是     再现了老虎     的特点。反衬出打虎英雄武松  的性格品质。
4.认真阅读片段中的第三、四自然段,其中 的描写最精彩,请仔细找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   
这些动词准确地描写出 ,刻画出武松 的英雄形象。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片段的内容。
6.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 ,请给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