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

前面的小凳(dèng dèn)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bǒ luó),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空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zēng zhēng)的路上。

【小题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上“_______”
A.
【小题2】填空:笸箩里放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A.
【小题3】特别引人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小题4】作者看到了绣着红星红旗的针线包想起了什么?请用“_______”在原文中划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29 09:0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此刻是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桌电脑只有5个小时。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

人们经常议论他们这批戈壁滩人的得失问题,林俊德曾说,他们作了不少牺牲:几十年过着贫乏枯燥的物质、精神生活,许多夫妻两地分居一二十年,许多人在父母临终前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过,他们并不为此后悔,而是为之自豪。因为,他们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尽了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振兴中华作了贡献。因为信念坚定,所以步履坚实。

2013年2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林俊德的夫人黄建琴代替林俊德登台领奖。她几度哽咽地说:“他工作起来就像着了迷似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非常坦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搞核试验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希望马兰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白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情铸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注)马兰:一种在“生命绝地”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拿林俊德的行为与黄继光的壮烈行为进行类比,突出了林俊德(  )的精神。
A.勇敢同病魔做斗争B.献身祖国核事业
C.淡泊名利忘我工作D.将生死置之度外
【小题2】下面对标题的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林俊德对马兰那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
B.象征林俊德等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C.表现了马兰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生长的特点。
D.表达了对以林俊德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怀念之情。
【小题3】结尾引用《马兰谣》,妙处在于(______)
①照应标题,点明题意。  ②歌词优美,耐人寻味。
③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⑤情真意切,引人共鸣。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那“令人动容的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谈及戈壁滩人的得失问题时,林俊德抱着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雷 雨
夏目的中午,连空气也发烫。笔直的大道,无遮无盖地(bào  pù)晒在阳光之下。路边的几株柳树,热得无精打采,低垂着枝条。柏油路软绵绵的,一脚踩出一个浅浅的脚印。一串汗珠摔下地,“吱”的一声,冒了一道白气,就没影了。
空气闷得人发慌……
“热死了,热死了……”树上知了拉开嗓子高叫着。
方才还是烈日炎炎,万里蓝天不见一丝云絮。一转眼,狂风尖厉地呼啸着,旋转着,把路边的几株柳树吹得七颠八倒。“沙沙沙”,一些小沙子平地飞起,撞到窗子的玻璃上,发着声响。不知谁的草帽,被风吹得像风筝(sì  shì)的,一翻一翻地飞向空中。天色骤然暗下来,半空中一大块一大块墨灰色的云,差一点擦着高楼顶,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片,像块大墨布似的遮着天空,并且一点一点地压下来,压下来……
“嚓!”闪电似乎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闪亮的宝剑(tiāo  tiǎo)破了黑幕布。
“轰隆隆!”雷公(sì  shì)乎也看不惯这闷人的天地,它发怒了,用震耳欲聋的吼声震倒了黑云山。
不一会儿,“哒哒哒哒”,豆大的雨点急速地落下来了。它敲打着柏油马路路面,敲打着玻璃窗,溅起白蒙蒙的水雾。接着,一丝清凉的湿润的空气便沁入人的肺腑。
闪电不那么刺眼了,雷声不那么震耳了,雨幕不那么密集了……仅仅半个钟头,就雨过天晴了。
这一阵雨,把整个天地洗刷一新。你再看路边那几株柳树……
(1)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填上恰当的量词。
几( )柳树   一( )汗珠   一( )白气
一( )云絮   一( )墨布   一( )大雨
(3)在文中摘抄两个比喻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一只贝
贾平凹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它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地落潮去了,就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拢来,将它们的软肉吞噬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人们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贝壳多么漂亮!”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又带着棱角,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它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    )潮又退了(    )它还在沙滩上(    )壳已经破烂(    )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小题1】在文中括号内加上标点。
【小题2】读了文章我们知道“漂亮的贝壳”可以用来_____;那只丑陋的贝可以用来______。“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中的“色彩”是指______。“线条”是指_______。
【小题3】“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这句话中说“做贝的荣誉”是指______,“它默默的,说不出来”是因为_______。
【小题4】文中作者说“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成的”中“这”是指_____;联系上下文,你从哪里看出贝是用血和肉磨石子,用横线画下来。
【小题5】“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又为什么“可敬”?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