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填空
文中“大楼”是指字典;“好多好多人家”是指字典里的字;
“门牌”是指 ;“地址”是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10 08:1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人蛇大战
最近,美国公布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绝密资料。据其中一份资料披露,在越南战场上,美军曾遭遇蛇的报复,士兵伤亡惨重。
1970年夏季的一天,美军第七军团某连上尉马丁带领100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兼程,于午夜时分进入了预定的潜伏地带。随即,马丁派出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到河谷去背石头。
士兵们走到河边,一个士兵拆开一块石头后,无意中看到石块下有两条杯口粗的大蛇扭缠在一起。他用刺刀把蛇挑了起来。受到惊吓的毒蛇一下子蹿了起来,还没等他作出反应,就张开长有毒牙的大嘴,狠狠地咬了他一口。这名士兵的脸上立刻血流如注,等同伴扑上来营救时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不敢开枪,纷纷拔出匕首,一刀一刀挥刺过去。一条蛇被杀死,另一条负伤,钻进石缝中逃生。几分钟之后,他们准备离开河滩的时候,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咝咝”声,从黑漆漆的石缝里一下子钻出上百条黑绿相间的大蛇。士兵们急忙拔出腰间佩带的匕首向蛇群乱砍过去,毒蛇疯狂地咬噬士兵。数十名中毒的士兵倒在地上命丧黄泉,只有几个行动敏捷、受伤较轻的士兵侥幸逃回营地。可是复仇心切的蛇顺着伤兵逃走的路线追来,在美国兵的营地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没多久,蛇群的先锋部队进入营地。负责警戒的哨兵因害怕附近有越军哨兵而不敢开枪,只能用刺刀来刺杀,雪亮亮的刀刃上不一会儿就沾满了血肉模糊的蛇肉。但是蛇群的“大军团”蜂拥而至,遍地密密麻麻。它们把营地围得水泄不通,把包围圈越缩越小,转瞬间便冲到了每个人的身边。它们昂起头,隔着士兵厚实的军服,用长而尖的毒牙咬破衣服,进而咬进肉里。马丁也被蛇咬伤了,虽然作了伤口处理,终因中毒太深而奄奄一息。他命令士兵把手榴弹、地雷里的炸药取出来,撒在营地周围,浓烈的硫磺味使蛇群不敢靠近。不料,一场从天而降的大雨把炸药冲得一干二净。这个连最后生还者只有12人。
【小题1】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为人知(xiān)  伏(qián)  披(lòu)  首(bǐ)
B.为人知(xiǎn)  伏(qián)  披(lù)   首(bǐ)
C.为人知(xiǎn)  伏(qiǎn)  披(lù)   首(bǐ)
【小题2】词语积累。
①文中用哪些词语描写了被毒蛇咬伤的士兵?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②文中用哪些词语描写了毒蛇“大军团”?
________    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选词填空。
敏锐    厚实    浓烈    血肉模糊    从天而降  雪亮亮
________的军服 ________的嗅觉 ________的大雨
________的蛇肉 ________的刀刃 ________的硫磺味
【小题4】把下列句子换成“被”字句。
①他用刺刀把蛇挑了起来。________ 
②一场从天而降的大雨把炸药冲得一干二净。________
【小题5】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场人蛇大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100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最后剩下了多少人?这使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人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都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考查着他们的成长。
 几年后,他们长高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市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让你俩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砍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就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斧子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看斧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就磨锋利了。他也拿上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了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背着沉重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到了家。
 老人看到兄弟俩都回来了,走过去看看他俩的柴,又看看他俩的斧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两个,上山早、花大力的是阿力,下山早、砍柴多的是阿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孩子们,今后做事,不但要卖力气,还要多动脑筋呀!”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照样子,写词语。
一模一样(ABAC式)      
腰酸背痛(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3.老人考查两个儿子的目的是(   )。
A.看谁力气大
B.看谁会砍柴
C.看谁聪明会动脑
D.看谁诚实勇敢
4.你认为谁做得对?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同类题4

《钓鱼的启示》
父亲划(huá huà)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zhuǎn zhuàn)向了我:“孩子,你得(dé de děi)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jìn  jǐn)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1.用“√”在文中括号内标出正确的读音。
2.理解句子的意思填空。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这条鲈鱼很大很漂亮,父亲___________ ,二是父亲__________ 。
(2)从“‘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这句话中看出“我”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按课文的内容填空。
()的月光()的目光()的声音()地争辩
4.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改为被字句)
5.对“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父亲对“我”严格的道德教育,是对“我”真正的爱。
B、父亲态度那么坚决,是不懂人情,不爱“我”。
6.对于父亲的决定,“我”的表现是怎样的?分别用三个词语填入括号里。(3分)
“我”( )—( )—(   )
7.“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请你展开想象,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8.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