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细读课文深感悟。
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写道“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请你读完全文后说说,这里的“画”是指(_____),“背景”是指(_____),“舞台”是指(______)。
A.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美丽多姿
B.烟台的海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
C.烟台的海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信息匹配 更新时间:2019-06-08 06:0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大队部为了支援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号召少先队员“为希望工程添一块砖瓦”,每人捐献五元钱。
听大队辅导员讲,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很贫困,一些孩子不能上学校接受教育,我的心里好(像、象)被揪得紧紧的,我(决定、决心)在这次活动中(献、现)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中午,我回到家里,我把小猪(储蓄罐)肚里的零用钱掏出来,我数一数,我发现才三元钱。我难道就捐三元钱吗?这时我急得连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妈妈走进屋里看到我这样,忙问:“娟娟,怎么啦?”我把情况(向、像)妈妈诉说了一遍。妈妈听完后说:“为‘希望工程’添砖瓦是一件很有(意思、意义)的事,妈妈支持你。”她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了十元钱给我。我调皮地说:“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下午,我把妈妈的十元、我的三元,一共十三元交给了老师。看着我捐的钱,我怎能不激动呢?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3.第三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作者写得不满意,请你帮她修改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划线处作者会说什么呢?请你合理想象,填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蜀南竹海行(节选)
潘 岳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凡清雅之士,都在庭园里种几棵竹。佛祖释迦牟尼刚出道时,讲经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竹子搭的,叫“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也一样,拜观世音的,都知她身后有一片紫竹林。记得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他的恩人——当时已归隐的介子推,派兵逼他出山做官,可介子推不愿意,背着老母躲入竹山。晋文公放了一把火,不一会儿,山上的竹全烧光了,介子推母子也烧成焦炭,却始终没有出来。一代隐世高人生于竹山,死于竹山,也算归得其所了。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在他死之日忌用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蜀南竹海,古代的名士来过不少,如李白、黄庭坚等,也隐居过一些高人。每个觉得做人比做官更重要、人格比功名更高贵的孤臣孽子,都会有飘然出世之感,都会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慨,都会喜欢种竹、赏竹、伴竹。这便是竹的高洁。
除了名人雅士,老百姓也爱竹。几千年了,人们歌竹林而悦目,制竹椅而坐躺,造竹板而击敲,扎竹筏而漂荡。时而,还舞竹剑而激昂,吹竹箫而回肠,品竹笋而滋生,书竹简而飞扬。人与竹,竹与人,那么多年了,又岂能分扯得开?竹任人砍伐,任人排遣,却从来没索取过什么回报,这才是竹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小题1】“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宁可……不可……”这组关联词中,我们可以看出(  )
A. 苏东坡特别喜爱竹子
B. 苏东坡不喜欢吃肉
C. 苏东坡喜欢肉,不喜欢竹子
【小题2】苏东坡还曾这样颂竹:“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这几句诗写出了竹子(  )的精神。
A. 不合群,喜欢搞特殊
B. 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
C. 傲慢无礼,喜欢独居
【小题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后,我觉得介子推是一个(  )的人。
A. 傻,不知道变通
B. 具有高风亮节
C. 不善交际,喜欢独居
【小题4】读了短文,你认为竹子的秉性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苏格拉底“: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苏格拉底“: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学生们面面相觑,都不肯回答。苏格拉底说“: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满意——(   )  发现——(    )
(2)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好的果子?
 
 
(3)苏格拉底说:“人生没有第二次选择”,读了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些什么?
 
 
 

同类题4

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碰上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冲击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行中扩展,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都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那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1、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  
2、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3、第一自然段描写了      ,特点是    ,二、三自然段从  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让我们如临其境。第三自然段写了 几种声音,我体会到
4、作者为什么“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5、作者说“我见过了;见过了”,作者见到了什么?
6、最后一句话的“它”指什么?
7、使“我”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