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完成阅读训练

永定土楼

近几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美 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藏 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既能防潮,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  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   究其奥秘 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 佐以沙 石灰 拌掺少量红糖 糯米和木屑 竹条等 经过反复揉打 研舂 碾压 然后夯打土墙 并以木料为梁 瓦片为顶盖 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小题1】给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小题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小题3】用横线标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小题4】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______)
(2)不可想象,不能理解。(______)
(3)形容数量非常多。(______)
(4)没有损坏,没有残缺 ,好像是新的一样。(______)
【小题5】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有“√”选出来。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
【小题6】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为什么说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2 06: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

(汉字之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例如: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2%的人能够写对。这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有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英勇就义,也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见下面由某校五年级学生整理的图片)。


【小题1】上面图片中的错字依次应改为(   )
A.夹  倔  托  刻  鸣  贤
B.夹  崛  托  刻  名  贤
C.夹  崛  托  刻  鸣  贤
D.荚  崛  托  刻  鸣  贤
【小题2】阅读“汉字之忧”,文中画“   ”的句子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A.举例子B.下定义C.作比较D.打比方
【小题3】阅读“汉字之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D.汉字间架结构越来越复杂,不易书写。
【小题4】细读“现实之痛”“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特殊称谓。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小题5】细读“现实之痛”,下面选项中没有正确概括“汉字危机”的表现的一项是(   )
A.许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B.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
C.店铺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
D.人们接触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小题6】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认为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垂 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绿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雨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洪护岸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通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作接骨夹板材料。

柳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老人、妇女手中,它又会变成柳篮、柳箱、簸箕等用具。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   )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几米,粗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常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小题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题2】短文安排材料的依据是(   )。
A.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B.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C.按地点方位变化顺序分段
D.按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分段
【小题3】找出文中的过渡段,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B.打比方C.举例子
【小题5】柳树的用途很广,简要列举它四个不同方面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从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柳树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概念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1】微塑料的特性有(_____)。(多选)
①难降解 ②粒径细小,数量巨大
③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   ④高疏水性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小题3】下面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微塑料是半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B.微塑料的尺寸越小,危害就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的食道。
C.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D.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4】画“  ”的句子中“基本”可以去掉吗?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理解。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 修建)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 着箩筐,有的 着麻包,有的 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 激动)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小题1】为下面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着(  )实  空着(  )手
【小题2】将文中(  )不合适的词语划掉。
【小题3】将”背、挑、提”填在第三自然段的    处。
【小题4】指出下面各句中双引号的作用。
a.表示引用 b.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意思  d.反语或讽刺
①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 )
②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
【小题5】写一写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