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稷、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龟纹:  
(2)黍稷:  
2.这段话主要讲了 。 
3.仓颉开始创造字模仿了什么?他后来又根据什么来创造文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8 05:4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读书的诀窍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性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读几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写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名有学识的人。
【小题1】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一目十行(    )   匆忙草率(    )   日积月累(    )
【小题2】写反义词。
囫囵吞枣——(______)
【小题3】朱熹是怎样教陈正元读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把短文分为三段,并归纳各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内阅读
25日拂晓,八路军115师进入平型关东北公路右侧山地埋伏,在小寨村至老爷庙一带布下了一个 “口袋阵”。
大约早上8点,远处传来汽车声。不一会儿,插着太阳旗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后面跟着牛车、马车,连成一串,向我军埋伏地段开来。千余名敌军乘车,还有少数骑兵护送。雨后道路泥泞(nìng),车行缓慢,十分拥挤。待敌人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伏击部队首先炸毁了敌人队列前面的汽车,击毁了走在后面的车辆,将“口袋”两头封死,然后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人、马、车辆拥挤在一段约五六千米的沟底的土路上。一阵猛烈的射击和手榴弹投掷(zhì)后,我军指战员们高声呼喊着,像山洪暴发般地向山下敌群冲去。
日军迅速从惊慌失措中镇定下来。一个举着军刀的指挥官拼命嘶(sī)喊着,指挥士兵抢占制高点。我军指挥员立即下达命令:一个制高点也不准被日军占领。
此时,我伏击部队一部分在公路上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另一部分迅速越过公路,抢占了对面山脊上老爷庙的制高点,形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把日军压制在山沟里。
激战中,日军的汽车、大炮等优势装备,无法发挥作战效(xiào)能;而我军的步枪、刺刀、手榴弹却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人仰马翻。
685团3营的两个连队,冲上公路后伤亡已经很大,但指战员们依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坏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
中午11点左右,激战才结束。
【小题1】词语解释
(1)层峦叠嶂:     
(2)沟谷深邃:     
【小题2】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说说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有哪些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