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石林印象

①石林位于昆明市东,距昆明市100公里,是世界罕见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远远望去,那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难怪石林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踏入石林,便是走进了一个故事,走进了一段神话。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争奇竞丽。不过,游石林还要带上丰富的想象,要不然就只能是“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了。在现实与想象的结合下,你才可以发现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每一块石头都是一幅绝妙的画,是一首优美的诗。双马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距石台、犀牛望月,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母子偕游、阿诗玛等无数石头,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的石头,如雨后春笋、蘑菇、玉管花等。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整个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驰骋地想象。

③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石林四周的彝、汉等各族群众都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石林欢庆佳节。人们在白天举行摔跤、爬杆、斗牛等活动,夜晚则燃起熊熊黄火,耍龙、舞狮、表演民族歌舞。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尽情狂欢,通宵达旦。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更使石林锦上添花,撼力倍增。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鬼斧神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给第②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题3】概括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石头大的特点
B.远看近看眼里都是石头,因为缺乏想象力
【小题5】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神奇的自然景观”指______;“优美的人文景观”指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1 05:5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瑶池——五彩池
初到黄龙山脚下,有些看不起这些不起眼的小池子,它们既没有大海的深不可测,也没有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更没有九寨花海的绚丽多彩。同样是水,它们没有了这些,能有什么呢?然而,当我慢慢地沿着黄龙的足迹,走近它的母亲,才真正发现了五彩池的美之所在。  
  清晨,太阳从云中悄悄地探出它那金色的触角,随后便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给整个黄龙山峦洒下了缕缕金辉。洒洒扬扬的金光落在了鳞次栉比的高山水湖中,像是洒下了金色的甘露,洒下了甜美的蜜浆,整个山峦、河流与湖泊都沉浸在甜蜜的梦里……  
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呀!不,应该说是比王母娘娘的瑶池更美。不然,人们怎么会在“五彩池”后面加了个美喻“人间瑶池”呢?走近它才猛然发现,在阳光的照映下的五彩池的确是多彩的,它们仿佛是一个个各具色彩的大染缸,五彩斑斓,各持赤、橙、黄、绿、青、蓝、紫,蓝色的像一颗颗蓝宝石,绿色的融进了万倾森林的无穷生命,淡淡的红孕育着盛夏的热情,金色的黄像是凝固的阳光,浓浓的黑蕴藏着大自然无限的奥秘。丰富的色彩令一层层彩池全都活了起来,神了起来,愉悦了起来,像是一座含苞而放的雪莲花,与蓝天、白云、雪山、金水与绿坪交相辉映,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当我登上观池台,简直是惊呆了!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美景啊!那一个个镶嵌着像镜片一样水域的高低不同的浑圆形小池子,像梯田般地交错排列、叠合在一起。每个水池都斟满了似乎静止的水,但却各自呈现出它们别具一格的色彩。池基与池基之间紧密连接,却是一层搭接在另一层之上,有一种全新的立体感。水池与水池之间似乎是互不渗透的,看不出有明显的缝隙,但水却总是由上方池子溢向下方。远远望去,五彩池就像是一个由万块宝石拼成的聚宝盆。她把宝物和美酒都一并呈献在我的面前,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阵清风吹过,带起了阵阵幽香,这时山、树、风,连同我,一切似乎都醉了。
  人沉浸在仙境中,怎能不赞叹这如词如画的大自然呢?
(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深不( )(    )    (   )(    )多彩
(   )不及( )    (    )次(    )比
别(    )一格  (    )不(    )接
( )花(    )乱 五彩(    ) (   )
     
  
(2)这篇短文与课文对比,更主要的是抓住了五彩池的 来突出它的美。
(3)抄写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同类题3

   我家的小园快

我家的东南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花草和树木。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春天到了,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园里一片绿油油一群群小鸟停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静静的小园开始热闹起来了。

夏天,向日葵长得很茁壮,一朵朵金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散发出阵阵芳香。一群群蝴蝶翩翩起舞,纵情欢乐。一排排玉米威武地挺立着,结出了碩大的玉米棒子。茄子紫了,西红柿红了,顶花带刺的黄瓜挂满了架子。望着这些丰硕的果实,我感到了小园的可爱。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丛中伸出一朵朵粉红色的小喇叭花,为小蜜蜂奏着动听的歌曲。石榴树上的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出了珍珠般的颗粒,好像在迎着我咧嘴傻笑。这一切怎能不惹人喜爱?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园里的石榴树披上了白雪残枝上了白雪,地上也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整个小园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好美啊小园如此娇美,真是一幅诱人的四季画。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V
出(lù lòu)   壮(zhuó zuó)
情(zòng   zhòng)    情不自(jīn jìn)
【小题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A.
强壮——( )    茂密—— ( )    威风——( )
【小题3】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顺序和__________的结构描写的
A.
【小题4】在文中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文中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

同类题4

课外阅读理解。

童年的春节

冰心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元,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兼卖各种的灯,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小题1】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初一开始才是真正的新年起点,作者主要选举了哪两件事?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读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