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新学年开始了,我们的班主任是张老师。她脸儿圆圆的,鼻子上架着眼镜,微微一笑的时候,又甜美,又亲切。上课时,她耐心教导我们。我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都一一解答清楚。下课后,她像朋友一样和我们谈笑。她真是一位好老师,我们都很敬爱她。
(1)张老师是一位(   )教师。 
(2)用“ ”画出张老师长的样子。
(3)我们敬爱张老师,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27 11:1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儿子的创意

一天,儿子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很勇敢。可有些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他扬了扬手中的杂志,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

“关于宗教,关于建筑,你懂多少?金牌历来都只有一块。”

“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的宗教气氛。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売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

儿子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博物馆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建筑材料砌成外墙,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

“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泉水涌出来。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螺旋状,多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意见啊。”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

他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台回来玩啊。”

【小题1】通读全文,请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不超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来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儿子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列出两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为别人喝彩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小学的运动会。有一个班级获得了“道德风尚奖”,为什么呢?校长说:“在大多数同学为自己班级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而欢呼雀跃时,只有这个班的学生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由此,我还想到这样一个场面: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地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了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难道他们不应该赢得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吗?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
生活中,不少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欢喜,却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却能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 ) 友谊——( ) 热烈——( ) 矫正——( )
2.选词填空。
热烈   猛烈   强烈   剧烈
(1)饭后不宜进行( )运动。
(2)上海人民( )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3)早晨,我推开窗户,( )的阳光射得我眼睛发黑。
(4)风( )地刮着,仿佛要摧毁一切。
3.用直线画出文中一句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章填空。
(1)“为别人喝彩”是值得推崇的,因为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了两个“为别人喝彩”的事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是否应该为别人喝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类文阅读

泥活

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镞一镞。①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至此,②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孙子冯大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下颏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您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快!”

“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冯大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来,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捏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儿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地向下压去。

【小题1】(品读外貌)第1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描写了冯兰瑞老人的眼睛。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第二个句子写出了冯兰瑞老人的(______)。
A.一本正经B.全神贯注C.粗中有细D.精益求精
【小题2】(品读动作)阅读下面句子,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A.这句话是对冯兰瑞的动作描写,从中感受到了冯兰瑞老人的技艺高超。
B.这句话中描写人物的动词有“拿、挑、三剔两刮”。
C.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冯兰瑞老人纠结的心理。
D.“他似有所悟”中的“悟”指的是武松打虎,必然用劲,拳背上自然会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这样作品才会更加逼真。
【小题3】(辨析描写)文中标有序号的三句话依次是对冯兰瑞老人的(   )
A.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小题4】(分析判断)对“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一闪一闪的亮光”表现出了冯兰瑞之前开心的心情。
B.这句话侧重说明冯兰瑞爷爷的眼睛十分明亮,就像两盏烛光。
C.“亮光熄灭了”是在暗示冯兰瑞听了孙子的话后失望的心情。
D.这句话表现出了冯兰瑞爷爷此时的心理变化。
【小题5】(梳理脉络)下列选项中正确概括了冯兰瑞老人心理变化的一项是(   )
A.满意→舒畅→伤心→失望B.疑惑→开心→失望→伤心
C.疑惑→满意→开心→失望D.疑惑→满意→失望→开心
【小题6】(感知人物)除技艺高超外,你认为冯兰瑞老人还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想象拓展)想一想:看到冯兰瑞亲手毁了自己的作品,孙子冯大有没有意识到爷爷的良苦用心?他会怎么做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