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完成练习。

放风筝

星期日早上,爸爸带我们到公园放风筝。

在公园的天空中,风筝真多呀!有蜻蜓风筝,有老鹰风筝,有金鱼风筝,还有笑脸风筝……呀,不知是谁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都快变成一个小点了。

【小题1】文共(______)个自然段。
【小题2】爸带“我们”去放风筝的时间是(   )
A.星期日下午B.星期六早上C.星期日早上
【小题3】文中提到哪些形状的风筝?在图片右下角的方框内打“√”。
A.B.
C.D.
【小题4】果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些不同形状的风筝,可以是( )
A.五颜六色B.各种各样C.成千上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7 09: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

茶杯与茶壶

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惧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说:“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

【小题1】请你依次摘录文中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颇”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颇”字在字典时的解释有:①不正;②很,相当地。选文第二自然段中“颇爱”的”颇“字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第三自然段中“有失偏颇”的“颇”字应选第 ______种解释。
【小题3】照样子,写词语。
沾沾自喜(AABC)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千里迢迢(ABCC)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释圆想借茶杯和茶壶的位置关系,告诉年轻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诺言
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
我一直记得以前读过的一则故事:在一个城市的冬夜,一位正要赶末班车回军营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拦住,军官有些生气,妇女连忙解释:她在行人渐稀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他是黄昏时玩打仗游戏被派到街边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得撤退。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经忘记这件事的其他孩子可能已经熟睡在被窝里了,就赶紧劝他回家,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接到命令才离开。无奈中妇女想请一位军官帮忙。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溢着柔和又肃穆的神情。他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那孩子的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自己的军衔说道:“你已经出色完成了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孩子信服地看了看军官,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
寒寂的夜空看到了,穹宇下三个生灵为了一个诺言,有了一刻庄严的相逢。
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云朵是天空的诺言,远方是道路的诺言。世界,因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
1.解释词语。
信服:
执拗:
2.“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溢着柔和又肃穆的神情”是因为(  )。
A.军官被孩子信守诺言的精神所感染
B.军官被妇女的精神所感染
C.军官想装出认真的样子
3.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第4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读了第2自然段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和感想?请写出来。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暇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留传下来的呢。

我父亲别无嗜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   )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 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 钻)研了《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 剪)药,又做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效果。

奇迹终于jiàng lín(   )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下床了!

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继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做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希 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缕缕的书香。

【小题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打“√”。
【小题2】根据拼音写词语。
【小题3】文章写“父亲喜欢看书”,选择了两个材料来写,略写的是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题目中的“书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书香”指书中散发出的香味。
B.“书香”指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C.“书香”还指父亲一贯坚持并影响全家的敢于担当的勇气、默默奉献的精神和善于钻研的品质。
【小题5】“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继承父亲的精神。”中“父亲的精神”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dòng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ēn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小题1】将短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níng zhòng nuó dòng qīng cuì qì fēn
( )   ( )   ( )   ( )
【小题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 )知晓( )振奋( )
【小题3】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 盲人为乘客演奏了的曲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回答问题。
① "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