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鸡学游泳
有一天,鸡看见鸭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非常羡慕,便请教鸭子,问它怎样才能学会游泳,鸭子说:“不用学。鸭妈妈带我们下水,也并不教,只喊一声‘跳’,我们扑通扑通往下跳,就会了。”
“啊,太好了!只要有勇气就够了,这么容易!”鸡认为自己领悟了奥(ào)秘。
第二天,鸡来到小河边,鼓起勇气,“扑通”一声跳入水,天哪,它一不会换气,二不会动作,三不能保持平衡(héng),没用多大工夫就灌(guàn)了一肚子水!幸亏鸭子及时将这“落汤鸡”救上了岸。
鸡半死不活地躺在沙滩(tān)上,总结道:“__________________。”   
(1)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将获救后鸡说的话补充完整,写在文中横线上。   
(2)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领悟─________ 奥秘─________   
(3)鸡学游泳却变成“落汤鸡”的原因是它一不会________,二不会________,三不能________。   
(4)“只要有勇气就够了”,你同意鸡的看法吗?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8 11:4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师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了。”玛利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么?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利亚是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名声大振:___________________
一扫而光: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你开错了窗”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
换一扇窗户又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什么说换了一扇窗户就能开启成功的大门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用两个恰当的词语来评价玛利亚老师的做法或品质______、_____。
【小题7】给文章加一个题目。

同类题5

阅读训练。
朱德让马
1933年2月18日,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在东王坡打了大胜仗,战士们挑着战利品,向瑞金走去。
由于连日行军,红军战士朱开明的十个脚趾都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他一摇一晃地坚持挑着子弹走,到山坡上,腿一软,眼一花,昏倒了。
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朱开明睁眼一看,朱总司令已经来到他的身边,把他扶起,让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自已就和警卫一起,先用水壶里的水,把朱开明脚上的污血洗干净,再轻轻地撒上药粉,然后用干净的布把伤口包好。朱总司令(  )地说:“小家伙,骑上我的马,到医院休息一两天再走吧!”
朱开明(    )地说:“首长,我不骑……”警卫员上前在朱开明耳边(   )地说:“同志,骑吧!你不骑,首长会生气的。”朱总司令扶起朱开明骑上马背,还让警卫员牵着陆马护送朱开明去医院。自已提起扁担,挑起两箱子弹,迈着大步,向前走去。
阅读训练台:(26分)
(1)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
感动 亲切 激动 高兴 严肃 轻声
(2)照例子,写词语。
例:一摇一晃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4)本文的主人公是(  )
A、朱德    B、朱开明  C、警卫员
(5)认真阅读短文,归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6)这篇文章赞扬了朱德的哪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