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
风流天子妙联显风流
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风流天子,他统治时期处在著名的康乾盛世的后期。他本人文学功底深厚,也爱好对对联,常常与周围的大臣们联对取乐。他也喜欢微服私访,与几个喜爱的大臣一起到江南地区考察民情。
有一次,他到江南地区微服私访。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天堂一般的杭州。当时杭州正在进行科举考试。杭州的一名主考官发现有两名考生的水平都很高,难分他们的高低。正好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这里,便请乾隆皇帝定夺。乾隆皇帝于是召来了两名考生,出了一联让他们对:
“烟锁池塘柳。”
其中一个人听了上联,转身就走。另一个人想了很久,对不出下联,也只好转身走了。于是乾隆皇帝对主考官说,前一个人为第一名,后一人为第二名。并解释说,“烟锁池塘柳”是一绝对,不能对出下联,因为上联中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作偏旁,用的是联旁格,怎么不是绝对呢?前一人一听便知是绝对,可见比后一人的思维敏捷,他当然应是第一了。
但是,正当他在侃侃而谈的时候,同行的纪晓岚却说:“皇上,微臣有一下联,不知可否?”乾隆当即叫他对来。他便对出了下联:
“炮镇海城楼。”
乾隆皇帝点了点头,说:“对是对得不错,可惜与联上联的偏旁相重复,平仄也欠缺。”纪晓岚又说出了另一下联:
“秋深梵寺钟。”
乾隆皇帝说:“又重。”他又对:“港城铁板烧。”
乾隆皇帝又说:“再重。”他又对:“冀献陈忠粟。”
这下乾隆皇帝才说:“有意思了。”纪晓岚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作偏旁对“金、木、水、火、土”五行作偏旁,可谓构思巧妙。乾隆皇帝一边夸奖纪晓岚对得好,一边又出了一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言下之意是说,你纪晓岚再聪明,象天上的星星,也还不是被我利用了吗?当然,此上联也用了纪晓岚刚刚用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地对出了下联: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用“春、夏、秋、冬”对乾隆皇帝的“东、南、西、北”,可谓天衣无缝。
(1)为文中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拼音。
杭州( )解释( )
当即( )夸奖(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侃侃而谈:
天衣无缝:
(3)写出下面各字词在文中对子所对应的事物来。
朕—— 启明——
南箕北斗—— 摘星手——
(4)乾隆皇帝考两考生对联,两人都没有对上。为什么先走的是第一,后走的是第二,他这么评判的原因是什么?


(5)纪晓岚的最后一个下联对得好不好,为什么?请你站在乾隆皇帝的口气来说一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5 02:3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理解。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小题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小题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______________
炙热:______________
【小题3】段①和段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描写的。
【小题4】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理解。
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的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作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让我们吮吸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小题1】把词语补充完整。
(   )光辉   (    )尽瘁   (   )而后(   )  追(   )名(   ) 
【小题2】为文章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小题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4】文章都提到了哪些人物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帝植柏的传说
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著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5 000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七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拃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族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态。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乱砍滥伐,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几乎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上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
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的山头,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地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漫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今后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再遭洪水,我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
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草木,既不怕洪水,又能引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
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岭岭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他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现在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黄帝手植柏:________。
②沿续:________。
【小题2】认真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的含义。
①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那里树木也叫我们砍完,那时候我们还能往哪里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黄帝亲自和桥国群民一齐上山栽树种草,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