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一词多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余数
B.为宫室   为:成为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是
C.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可以
D.东坡右手执卷端 端:东西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11:4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B.人不其忧(能忍受)
C.为人谋而不乎(竭尽自己的心力)
D.可为师矣(用来)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下车引
B.我如浮云/吾十有五而志
C.为人谋不忠乎/相委
D.学而不思罔/是无信
【小题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却不竭尽自己的心力吗?
B.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译文: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了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了时常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C.《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D.《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劝人珍惜时光。

同类题3

阅读以下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学射》

(注释)(1)不瞬:不眨眼,瞬:眨眼。(2)偃卧:仰面躺下。(3)牵挺,织布机的梭子。(4)牖:窗户。(5)浸:逐渐;渐渐。(6)弧,弓。(7)高蹈:跳高。(8)拊:拍。膺:胸。
【小题1】解释加点词。
(1)锥末倒眦
(2)担者
(3)
(4)子子孙孙无穷匮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巧过其师
A.面山而居B.而山不加增C.彀弓而兽伏鸟下D.其将固可袭而掳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4】谈谈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日:“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日:“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释)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赞同B.子子孙孙无穷也 匮:穷尽
C.山北之塞 惩:惩罚D.公犹夷不能 决:决断或决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汝心固,固不可彻
A.投诸渤海B.甚矣,汝不惠C.家人有止者曰D.公善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题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同类题5

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土石?”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①年且九十   且:   ②其如土石何? 如……何:
③一厝朔东   厝:   ④将走北饮大泽 大泽:
【小题2】愚公和夸父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两人都勇气可嘉,但结局却迥然不同,结合文章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