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   交通:____
(2)便还家   要:____
(3)之哭也   子:____
(4)何为不也  去: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小题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的手法突出主题。
【小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5 10:0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1)宴之乐
(2)射者中,者胜
(3)至于者歇于途
(4)又幸其民其岁物之丰成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荫乔木B.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修来此
C.遂书名其亭/其境过清D.太守谁/权吕蒙曰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修 之 来 此 乐 其 地 避 而 事 简 反 爱 其 俗 之 安 闲
【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小题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乙文中,作者取亭名为“丰乐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2)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同类题5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B.无与为乐者(思念)
C.怀民亦未(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B.自康乐来   盖诱敌
C.相与步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
D.夜无月  水澹澹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