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上段文字选自由____(人名)编的《列子》一书。
【小题2】用现代权语翻译下列句子。
甚矣,妆之不惠!
【小题3】上文中的面线句可以看出愚公具有________思想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7 05:4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小题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小题5】翻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位: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息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注:①窈然:深远貌;幽深貌。  ②咎:责怪

【小题1】句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余与四人拥火
B.心之/子非鱼,安知鱼之
C.卷石底以/山高月小,水落石
D.乃记而去/而余亦悔其随
【小题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即可)
比 好 游 者 尚 不 能 十 一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不出,火且尽。________
【小题4】“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核舟记》主要通过描写核舟的精巧,赞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高超;《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含蓄的抒发了作者_____的心情。(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作者游山的经历,柳宗元先被悦耳的水声吸引,然后_____(用原文填写),最终发现了幽静美丽的小石潭,体会到游览之乐。而王安石却没有尽情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填写)。

同类题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一小舟(_______)
(2)上下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此(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