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赏析颈联: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10:5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钟山记

苏轼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南声函胡 (2)自以为得其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噌肱如钟鼓不
A.陡峭的B.横渡C.消失D.断绝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之噌吰者相应
A.先前B.假使C.面对D.临近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小题5】赏析第②段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语句的表达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食雨二首(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

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小题1】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E.“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题2】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