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赏析“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7 07:4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

王族

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围墙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鹰!”但他们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鹰会落在房顶上,在他们的观念中,鹰很高傲,是不会接近人的。但我毫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确实看到一只鹰落到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

然而我又如何能让自己的所见得到认可呢?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多年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开。这时,我看见从那黄泥小屋里走出一个人,去屋后骑了匹马向我们跑来。我们坐的是越野车,很快把他甩远了。我从倒车镜中看见他在灰尘中慢慢变成一个小黑点。我很想等他靠近后问问他,是不是有只鹰落在了他家屋顶上,所以便一直观察他,看他是否一直尾随着我们。后来他不见了。我便打消了念头。

汽车在一个有平整积雪的大平滩上停下,大家下车赏雪。雪景很漂亮。我想,大概从第一场雪开始,这里的雪便一场又一场地积着,把这个大平滩覆盖得犹如帕米尔高原最具神韵的一面镜子。

这时候,我一扭头又看见了他。呵,他果然一直追在车后。他在大平滩边缘勒住了马,似乎是怕马踩脏了积雪似的。他向我们使劲挥手,似乎示意让我们等他。我对大家说:“看,那个人在向我们挥手!”大家看过去,他已然向我们这边跑来。这是一个50岁开外的塔吉克族男人,脸因为长期受高原紫外线照射而呈赤青色,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人时目光锐利得像刀子一样。他从马上跳下来,指着一位和我们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说:“你,我的朋友嘛!刚才,你都到我房子门口了,不进去,为啥?”

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一时想不起他,脸上有窘迫之色。

他的目光更锐利了,紧盯着我的朋友说:“刚才,我看见你这骑马的腿了!你忘了,10年前,你来这里,骑我的马,掉下来摔伤了。我的马把你摔伤了,是我的事情嘛!我还没有给你赔不是。”

同行的塔吉克族朋友想起了往事,“噢”了一声,说:“没事,我已经好了。”

他忙说:“不,你的腿好了,是你的事情;我,要是不给你赔不是,那就是我的事情。”他总爱用“事情”二字来表达他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好在我们在新疆生活了好些年头,完全能够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

同行的这位朋友因他还惦记着十年前的事,被他感动了,而他也因为终于找到10年前被自己的马摔伤的人而释然了。他和塔吉克族朋友握手,临了拍了一下他的腿,显得无比亲密。我想,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成为朋友的。

“有一只鹰落在你家屋顶上了,你知道吗?”我忍不住问他:

他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我,问道:“是吗?”

我说:“我看见了,这些朋友没看见,他们不相信。”

他的目光变得更锐利了,而且由于他的个子很高,所以让我觉得有一种被什么东西从高处刺中的感觉。他说:“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他仍用他那套“事情”的理论回答了我。他和我的塔吉克族朋友互道祝福,然后骑马离开了。他用十年时间,了却了一桩心事。

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一个小黑点。

(文章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围墙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2)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多年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在本文中“我”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请赏析“我”的形象与作用。
【小题4】你认为作者以“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为文章标题有什么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唱歌的泥巴

谢庆立

   我家的书架上,有几只漂亮的泥泥狗,那是用地道的黏土黄泥巴捏成,身着黑底,彩绘线点,造型古拙。儿子对它们感到好奇,有月亮的晚上,常常拿到阳台上去吹,其声呜呜,时而夹杂一丝清亮,袅袅飘入夜空的云层;时而沉闷如布谷的啼鸣,仿佛一下子跌入近处的花荫。你很难想象,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捧普通的泥巴。
是谁给了这泥巴色彩和旋律,是谁赋予这泥巴以生命的形体,让它抛去了泥土的外壳,发出激越、低沉而辽远的歌吟?
我家的泥泥狗来自妻子的故乡——河南省淮阳县,古称陈州,传说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在我和妻子(当时的女友)认识的第二年,农历二月的一天,她领我游“人祖庙会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都有数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他们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盼民富国强,好运相随。
我不愿在进香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友说:“咱们去买些泥泥狗吧,那是真正的民间艺术。”我并不知道泥泥狗为何物,就嘲笑她:“泥泥狗是泥土做的,算什么‘艺术’?”女友告诉我,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传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按当地风俗,买几只泥泥狗带在身边,可以消灾免祸。片刻,我们来到了太昊陵的南门,只见满街是一床床的彩色泥塑,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几位少女把泥泥狗的一端含在唇上正在试吹,那时高时低的声音就满街里飘着。
我在一个摊前停了下来,或许是摊主的相貌吸引了我。他看上去有80多岁,满脸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胡须头发全白,但身板硬朗。他卖的泥泥狗色彩艳丽,多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老人告诉我,他做“泥泥狗”的手艺是祖上传下的,到他这一辈已是九代了。说这话时,老人从箱子里拿出一些形体怪异的泥玩具,其造型多是人兽同体或奇禽异兽同体,有“九头鸟”“人头狗”“娃娃头”“双头狗”“人面兽”等30多种。
“娃娃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状似葫芦,细端留发音孔,粗端有调音孔四五个,颇似古代的乐器陶埙。我正准备试吹时,老人又递给我一只“人祖猴”,其头部和腹部也有几个音孔。还有一些古怪的造型,隐隐透出原始图腾的神秘气息。
那天,我买了老人创作的“娃娃头”和“人祖猴”。之后的十多年,这些泥玩意儿随我东奔西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它们并没给我带来太好的运气,但也实在没有大的灾难降临于我。2015年5月,我清理积年的旧书时,发现它们仍在箱子下面安卧着,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
曾在《美术史论》中读到一段关于泥泥狗的文字,说这种民间艺术于女娲造人传说,其造型和纹饰至今保持着原始风貌,现代考古学称它为“真图腾,活化石”。在近年出版的《淮阳县志》里,我看到国内外有关专家已注意到泥泥狗的民俗文化价值,并着手研究。现在,泥泥狗的制作不仅延续了这一古老的风俗,也成了当地的一种产业,生产者已超过600户,仅在海外的年销售量就达500万余件。据说,在海外华人社会里,只要你说来自泥泥狗的故乡,他们就知道你来自中原的淮阳,即使举目无亲,也可以找到亲人。
于是,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又多了些认识,对那片土地上的民间艺人也生出了敬意。这敬意源于我与土地的血缘,也始于我40岁时的人生顿悟——沉默,则回归泥土的本真;歌唱,则超越泥土的躯壳,发出属于内心的音响。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泥狗造型古拙,甚至还有一些荒诞怪异,却让“我,感受到古代社会原始图腾的神秘气息。
B.文中“我”的情感态度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最初对泥泥狗的不屑到后来的喜欢,再到最后生发出对制作泥泥狗艺人的敬意。
C.“满脸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胡须头发全白”,传达出“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难以传承的担忧。
D.泥泥狗于女娲造人的传说,伴随着古老的民俗活动而遗存下来,寄托了人们消灾免祸、好运相随的愿望。
【小题2】从文章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你很难想象,这样的音乐竟来自一捧普通的泥巴。
②2015年5月,我清理积年的旧书时,发现它们仍在箱子下面安卧着,竟然连一只也未损毁!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对泥泥狗这种民间艺术又多了些认识”,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我”有了哪些 “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IS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冨,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曰,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 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领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 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表、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谒。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艳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 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 远幻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專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 《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有突出表现。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认可马克思主义。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并被人称为“鲍雪微克”。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对五四精神的延续而言,二者不如新月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康桥唤醒了他的文学创作欲望,促进了他文学观和美学观的形成。
B.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但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却并不等同。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小题3】徐志摩是中国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材料分析他能够在文坛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①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②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③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④“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⑤“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⑥“叶落了还无法归根”,这是常态。你观察过没有,一棵树,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落叶粘在根部的泥土里。你观察过没有,树根能杀死杂草,裸露一小圈土壤,吸收水分,就是这一小块圆形的湿地粘住了一些落叶,让落叶化为春泥。

⑦“故乡”这个词对您意味着什么?我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如果见过中国人的家谱,你可以发现家谱就是家族的流浪史。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东来说”“西来说”,都说明曾辗转迁徙。你可以说,人类根本没有家,自从亚当夏娃失去乐园,人类都在地上漂流。你也可以说,天空是一个大屋顶,人从这间房子到那间房子,从这个院子到那个院子,可谁也没离开这个大家庭。

⑧这里有一个南美洲来的人,他是印第安人的后裔,他相信他的祖先从蒙古迁到阿拉斯加,生儿育女,某一代迁到北美腹地,某一代迁到南美,经过与异族通婚生下他这样棕色皮肤的子孙,他又移民回到美国,现在他的孩子到荷兰去发展,可能在那里永久定居。“处处非家处处家”,可以说很凄凉;“大丈夫四海为家”,也可以说豪迈壮烈。这就是哲学问题,流浪的人会选择自己的哲学。

⑨那么,乡愁?是的,乡愁。我觉得很多人误解了这个名词。当初,青年人接受了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奋勇出走,本来义无反顾。后来反省了,怀乡是反省的一种方式,对当初鲁莽的论断、轻率的决绝、盲目的追逐,隐隐有忏悔之意。许多美好的东西流失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他用“故乡”当做符号来代表。

⑩怀乡,温柔而有情味,这是人性的觉醒,文学的伏脉。无可避免,他美化故乡,如此一消胸中块垒。人情之常:“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同样一条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同样一本书,读得愈熟,愈觉得薄。同样一项技巧,使用得愈熟,愈觉得容易。”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地方,隔得越久,越远,越觉得可爱。

⑪请恕直言,非常遗憾,有人把乡愁当做我们的弱点。游子还乡,乍见亲人,互相拥抱痛哭,上了电视镜头,街谈巷议,都说这人在外面落魄了,如果混得好,何致如此伤心?富贵还乡,哪一个不是高视阔步?同胞,我朝思暮想的同胞,怎么会有这种看法?我们中间到底隔着什么,彼此相视有如异类?

⑫今日何日,乡愁已成珍藏的古玩,无事静坐,取出来摩挲一番。乡愁是我们成长的年轮,陷入层层包裹。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绝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流亡者懂得割舍,凡是不能保有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的两处引用,前一处意思流亡是一种自我救赎,后一处意思流亡有时是被迫为之。
B.第⑧段里叙述一个印第安人后裔的故事,目的是印证人类迁徙漂流并不就是凄凉。
C.第⑨段里提到“巴金和易卜生的暗示”,是说巴金和易卜生都曾奋勇地外出漂流。
D.第⑩段借用刘墉的诗句,通过类比方法推理出人离乡越久越会美化故乡的原因。
【小题2】简析第⑪段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3】作者在第⑨段中觉得很多人误解了“乡愁”这个名词,他认为对“乡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小题1】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小题2】宝玉问“可曾读书”,黛玉的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不同(她回答贾母的话是“只刚念了《四书》”),试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小题3】简要分析作者写贾宝玉“摔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