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近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第三次“归国潮”经历三段式发展期


[注]第一阶段,2004—2010年;第二阶段,2011—2013年;第三阶段,2014—2016年。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这些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其实不仅仅是留学生,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也选择回国发展。世界著名化学生物传感器专家张学记响应祖国召唤,毅然选择了“回家”。“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回国后,我觉得更有归属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国家富强了,个人才会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

(摘自《参考消息》2017.10)

材料二: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英国《独立报》刊文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做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尤其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更加繁荣。

(摘自美国中文网)

材料三: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

一位正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对长安君说:

“如果几年前,听到这首歌,我会觉得很土鳖,甚至鄙视播放者的品味,老掉牙的腔调让人不耐烦。但是身处国外,听到这样的歌曲,却被莫名戳中泪点,心中泛起无尽波澜。留学之后漂泊多年才明白,什么是乡愁,什么是游子心,什么是中国梦。”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想要在国内大中城市享受一顿正经的国际大餐,已经不再是影视剧中的片段,而是切切实实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态。但实话实说,在国外想吃上一顿地道的中国菜,却成了很多侨居海外中国人生活中的一种奢望。

打开国际新闻,是不是经常能够看到美国各类枪击事件、法国发生罢工纵火等。其实国际上每天也并不太平,全球性经济下滑等原因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类暴力事件此起彼伏。

同时,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各国经济发展趋缓,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减少,原本就存在的就业歧视让华人在外的工作处境显得有些尴尬,这不得不让很多留学生开始面对现实,思考回国发展的问题。

客观地看,国内很多地方确实不如国外,这是事实。别人家再好,也终归是别人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浸润着相同的祖宗文化,我们骨子里血脉交融,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仍然心意相连。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在祖国便是“此生无悔归华夏”。

(摘自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仅2016年就有约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B.中国第三次归国潮的前两个阶段除2007年的留学回国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均呈现上升态势。
C.留学回国就业者9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他们回国就业选择的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D.“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高级人才、社会精英代表的张学记认为:要让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B.相较于2012年,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在迅猛增长,有外媒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
C.曾经被某些留学生视为土鳖的《故乡的云》这首歌,现在却能泛起他们心中的波澜,乡愁、游子心和中国梦的内涵得到全面强化。
D.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浸润着相同的祖宗文化,骨子里的血脉始终交融,心意始终相连,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做到心系祖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回答中国留学生纷纷归国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09:5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是用兽皮做的球。对蹴鞠记录的最早文献典籍是《战国策》,它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的蹴鞠活动。

西汉时期,蹴鞠不仅是底层民众的娱乐活动,也为贵族阶层所喜爱,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非常喜欢蹴鞠运动。西汉时期的军队,经常以蹴鞠活动来演练排兵布阵、训练士兵体格,将其作为“治国习武”之道。班固也曾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认为应属军事训练的兵技之类,可惜后来这本书失传了。

到唐宋时期,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都可以看到蹴鞠的身影。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就说明蹴鞠活动在当时的普遍。在《水浒传》中,施耐庵写高俅因球技高超而受宋徽宗赏识,最后甚至于被提拔当了太尉。

历史地看,蹴鞠运动的兴衰,是与统治者的喜好提倡与否密切相关。元灭宋后,马背上的蒙古族出于生活习惯,对汉族许多娱乐游戏不适应,也不提倡。蹴鞠运动开始从官办转移到民间,并逐渐丧失军事意义而成为纯娱乐性的民间活动。再到后来,蹴鞠与歌舞淫乐联系在一起。据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领军出征,“不问军事,辄携樗蒲(麻将、牌九类)、蹴鞠”,渐渐失去相对于朱元璋的军事优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联系自身经历和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鞠客不事产业,唯以娱人获利,把蹴鞠归为赌博之类,认为是颓废堕落、不思进取的象征。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清朝入关后,将禁鞠政策扩大到民间,顺治、乾隆二帝都曾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活动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在我国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蹴鞠活动逐渐衰微并最后消亡。

然而想不到的是,蹴鞠在世界其他地区得到光大。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经丝绸之路传入大食(今伊朗、波斯湾地区),再传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形成现代足球运动。长期以来,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是现代足球的前身,主要理由是近现代200多年中国没有人会蹴鞠。2004年初,经专家、学者考证,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雏形这一结论才为国际足联所确认。2004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

(取材于《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

【小题1】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有春秋时各地流行蹴鞠的描述,蹴鞠因此而被确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
B.元代成为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元统治者的某些民族习惯有关。
C.清代统治者承袭朱元璋全面禁止蹴鞠的政策,这直接导致蹴鞠运动最终走向消亡。
D.2004年以前,西方人不承认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因为在中国没有人会蹴鞠。
【小题2】(小题2)依据原文内容,西汉及唐宋时期开展的蹴鞠活动有哪些共同之处?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成熟于十七世纪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明清的皇家园林。前者清隽婉约,后者精巧富丽,虽气象大不一样,却都是想让园子的主人置身于道家“清静无为”自然境界中,因而格局上大都错落有致,没有规整对称的布局。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代表则是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造园和17世纪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勒·诺特尔式造园。尽管这两种相继产生的园林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布局相似,都采取了非常严谨的、对称的规则形状。事实上,西方人也有模仿自然、崇尚画意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十八世纪产生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而且这种园林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接触到了东方的自然观。但是,同样是要模仿“自然”和“画意”,西方人却有自己的理解。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虽然夸张了一点,却是真知灼见。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崇祯四年吴江人计成在《园冶·自序》中说:“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书中,计成也多次提到造园要遵循绘画的意境。在他看来,五代的荆、关和元代的黄、倪等山水大家所创造的画意都是造园应该模仿的典范。把造园的艺术作为一个门类抬得最高的是李渔,他认为“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不得以小技目之”。在他看来,“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尽有丘壑填胸,烟云绕笔之韵士,命之画水题山,顷刻千岩万壑,及倩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似向盲人问道者。”在这里,李渔强调了造园是一种独特的技艺,画家不一定能用手摆出他自己的画意。但他断然没有怀疑过画家的眼睛,也没有再就造园艺术的特殊性讨论下去。不过,当这个问题传到欧洲人那里,意见就不是那么统一了。
有关中国园林的知识在十八世纪中叶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欧洲。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爵士在《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一书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的园林。他反对古典的规则式造园,也反对当时英国颇为风行的布朗式的自然风致园。布朗的造园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和湖泊、水流,极度地追求纯净优雅的自然风韵。但钱伯斯却认为,规则式的造园太雕琢,过于不自然,其创作态度是荒唐的;而布朗的自然风致园则是在不加选择和品鉴地抄袭自然,既枯燥又粗俗。他认为,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如果以酷肖自然作为评判完美的一种尺度,那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不如真人蜡像。最好是明智的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比较完美的一种花园。而中国的花园在钱伯斯看来正是值得西方人去模仿的典范。
钱伯斯的观点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造园家们也形成了两派:其一是布朗派;其二是如画派。“布朗派”的人强调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比如:风景画中的前景对画家来说必不可少,在大自然中却总是不尽人意,从高处俯瞰险峻的山峦往往是大自然中最理想的风景,但绘画难以表现,而且自然风景比绘画的视野更为开阔。“如画派”的理论主张自然的艺术理想化,事实上就是把大画家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意作为园林的范本来主张。他们赞赏画家们的风景画构思,认为园艺家要努力将其画中的意象再现于庭园之中,尤其是为了形成对比,哪怕是粗野和丑陋无比之物,都不妨吸收到庭院风景中来。显然,“如画派”的自然是经过绘画处理过的自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模仿绘画成为“布朗派”和“如画派”争论的焦点。
(节选自周博《追求“自然”与“画意”的中西园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园林艺术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布朗派”,一个是“如画派”。对这两个流派,钱伯斯都持反对的态度。
B.钱伯斯认为,以完美来评判,米开朗基罗的人像雕塑还不如真人蜡像。因此他主张,园林的景色不应该与一般的自然景色毫无区别。
C.在文中,计成的引文强调造园要遵循绘画的画意;李渔的引文也认可造园要符合山水画的画意,同时强调造园是一种特殊的技艺。
D.“布朗派”认为,造园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不应将自然风景搬进园林中;而“如画派”则认为,园林应努力再现风景画的画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不同审美追求的比较,论证了能否表现自然与画意是评判园林建造是否完美的标志这一观点。
B.文章以计成和李渔的相关言论,说明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造园艺术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同时也印证了黑格尔的有关说法。
C.文章列举“布朗派”与“如画派”的造园艺术理论,以说明英国造园家们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追求的不同看法。
D.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近代古典园林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主流在审美追求上的不同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格局的错落有致,而西方近代古典园林则追求布局严谨与对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
B.钱伯斯反对西方规则式和布朗式的园林,并认为中国的花园是值得西方人模仿的典范,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要高于西方。
C.文中引用计成《园冶·自序》来证实“山水画的画意在中国的造园家那里的确有着绝对的权威”,可见《园冶》是一部被认可的著作。
D.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虽然也模仿自然、崇尚画意,却有自己理解,这说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往往不是全盘照搬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黄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300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当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赶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股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莱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找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这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陆离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惊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梅花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儿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它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唐三彩”为线索,贯串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以“唐三彩”为中心,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B.小说善于用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比如“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宝物。
C.文中说“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明白”指老贵知道康乡长是真心想资助梅花上大学,“糊涂”是说老贵不了解康乡长故意加码的用心。
D.这篇小说的主旨是通过“唐三彩”表现出来的,围绕着“唐三彩”的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老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小说结尾“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中“梅花”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存在。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当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红色文化承载着多少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心血,无论是昂首阔步带镣长街行,或是被暗暗处决,或者是战死沙场,都是在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牺牲的理想和信仰,是神圣的和超越自我的。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文化,是为了人民过上最美好生活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来自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也来自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在当代,如果不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这一现实,就很难全面理解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由何而来。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其集中表现为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
C.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离不开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恩格斯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断,论证了早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B.文章第四段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之力的内在联系。
C.文章用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为例反证了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
D.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从多个角度逐层进行分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B.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
C.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
D.要弄清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就必须认识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重要构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
②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________”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③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情感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它除可供文人案头欣赏外,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也是一种普遍的方式。词演唱时的听众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中人,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当然,除字句易于听懂而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即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恰如词在宋以后的遭遇那样。
⑥两宋商业发达,使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有了碰撞交融的机会。北宋柳永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之中,与下层市井细民接触频繁,他的词不同于与他大约同时的晏殊与欧阳修等人的作品,就因为柳词明显带有两种文化互融的痕迹。柳永作品中的一些较为俚俗的词作,市井味道就相当浓厚。因而也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从而有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的普及。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
③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
【小题1】在第②段划线处填空:至于“_________”的別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小题2】结合文意,给“燕乐”下定义(40字以内)
燕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要概括宋词受到士林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与诗的特征迥然不同,这就奠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第②段引大量文献资料,意在说明,宋词是伴随着唐诗的消亡而产生的新的诗体。
C.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宋词比诗更能表情达意和反映社会生活,作者对此深表赞同。
D.词受演唱者或吟咏者青睐,是因为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并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小题5】简述宋词中的市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