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趁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击,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战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3 01: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谏论(下)(节选)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第八卷)

(简注)
①要者:主要在于。②后:身后。与“前”相对,可释为“过后”。③三代:指夏、商、周。④谠(dǎng)言:正直的话。
(阅读指要)
本篇主要论述怎样才是“真能纳谏之君”。文章运用比喻说明:本性勇敢的人能自觉地向君王进谏,不悦赏,不畏刑;本性不太勇敢也不太怯儒的人,有了赏赐才肯进谏;而本性怯懦的人则必须用刑罚威逼他才肯进谏。因此,贤明的君王须建立刑赏制度来促进臣子进谏。本文取喻生动,说理精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向之论矣(______)   (2)有与之乎渊谷者(______)
(3)不亦哉(______) (4)增其所有(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彼勇者怯”中“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汝身
【小题3】第三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五处停顿,请用“/”标出。
故 以 赏 为 千 金 以 刑 为 猛 虎 使 其 前 有 所 趋 后 有 所 避 其 势 不 得不 极 言 规 失 此 三 代 所 以 兴 也。
【小题4】选文第二段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要者以势驱之耳”的观点,这里的“势”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分别指什么?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2)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

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

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B.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C.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D.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贿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始设。宋代太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制。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
C.“大观”文中指宋徽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D.“擢”文中指官吏被提拔。《陈情表》中“过蒙拔擢”之“拔擢”亦是“提拔”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C.张汝明为人宽厚,体恤他人。江阴县尉贫病交加,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督察的官员要制裁他。张汝明卖掉袋中行装,替县尉偿还债务。
D.张汝明为官谨慎,不献媚邀宠。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古代编钟献给皇帝,他既惧怕不能承受皇恩,也不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寻求奖赏。
【小题4】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②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庭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人因此把“三径” 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率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举进士,调正平县主薄,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知光泽县。举书判拔萃,改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召试,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会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较勘,赵元昊反,朝延以夏竦为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副之,复以洙为判官。洙数上疏论兵,请便殿召对二府大臣议边事,及讲求开宝以前用兵故实,特出睿断,以重边计。又请减并栅垒,召募土兵,省骑军,增步卒。时诏问攻守之计,竦具二策,令琦与洙诣阀奏之。帝取攻策,以洙为集贤校理。洙遂趋延州谋出兵,而仲淹持不可。还至庆州,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因发庆州部将刘政锐卒数千,趋镇戎军赴救,未至,贼引去。夏竦奏洙擅发兵,降通判濠州。会董士廉诣阙上书讼洙,诏遣御史刘湜就鞠,不得他罪。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又以为尝自贷,坐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下莫不以为湜文致之也。徙监均州酒税,感疾,沿牒至南阳访医,卒,年四十七。洙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尤深于《春秋》。自唐末历五代,文格卑弱。至宋初,柳开始为古文,洙与穆修复振起之,其为文简而有法,有集二十七卷。

(节选自《宋史▪尹洙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
B.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
C.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
D.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榜是宋朝文书名,赐酺、戒励百官、晓谕军民时使用,由翰林学士撰文。
B.学府在宋朝是最高国务机关,指掌管政务的枢密院和掌管军务的中书门下。
C.《春秋》又称《麟经》,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D.古文指先秦和汉朝的散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这一概念最先由韩愈提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洙科考优秀,受到朝廷重用。他成绩出众,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后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升迁为太子中允。
B.尹洙性格刚直,敢于为友进言。范仲淹被贬时,他为友人辩白,自认与范仲淹是师生及朋友关系,因此触怒宰相,被革除了馆阁校勘的职位。
C.尹洙喜谈军事,上疏论兵谋划,赵元吴反叛时,他讲求开宝以前用兵作战的历史经验,请求朝延裁剪合并栅寨堡垒,招募增加步兵和骑兵。
D.尹洙博学有才,文学成就显著。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尹洙与穆修发展宋初柳开的古文文风。他的文章简练有法度,有文集二十七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发庆州部将刘政锐卒数千,趋镇戎军赴救,未至,贼引去。
(2)会董士廉诣阙上书讼洙,诏遣御史刘湜就鞠,不得他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四,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李牧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B.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C.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D.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B.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C.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
D.襄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边境。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时,规定匈奴来犯,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过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
B.李牧坚持己见。李牧退守不战,匈奴人与守边官兵都认为他不肯出战是胆怯,李牧我行我素,赵王一怒之下把他召回。
C.李牧战绩斐然。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后采取诱敌策略,灭了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
D.李牧抗命被杀。秦将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撤换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就杀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