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母亲、妻子的逸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文的主题。
B.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C.本文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兼备。
D.第二段文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逸事。全段采用即事抒情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3 06: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日:“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青苗钱,青苗法贷出的钱。青苗法,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B.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C.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D.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称为“及冠”;而古代女子年达十五岁称为“及笄”。
B.倡和,同“唱和”,文中指一个人作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
C.品服,官服。所有官吏都有官服,按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形制等也不同。
D.致仕,交还官职,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发奋学习,才华出众。他读书过目不忘,读韩愈的遗稿废寝忘食;他与尹洙交往,两人互为师友;他以文章名扬天下,人朝任职。
B.欧阳修深受赏识,获得重用。朝廷增加谏官,任用天下名士,欧阳修被选中;皇帝称赞欧阳修是难得的人才,进任欧阳修为知制造。
C.欧阳修敢于直言,体恤民众。他反对放弃麟州,认为放弃麟州会增加军饷;他提议把荒芜的田地给民众耕种;他上奏提议减轻百姓的负担。
D.欧阳修遭到污蔑,求退心切。他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被皇帝挽留;他在青州任职时,得罪了王安石,求退的心更急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同类题3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①。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xiá),宋代武官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书韩王 干:触犯
B.大王斩臣以国 徇:示众
C.以其言 售:实现
D.乌足哉 愍:怜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B.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C.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D.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价值。
【小题4】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2)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