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控”,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理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年轻人感兴趣的每一个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衣服、潮牌球鞋等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一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创产品再到“汉服控”,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正成为一种时尚新潮。
B.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登上播放热榜的传统乐器,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深远影响。
C.传统文化为小说、影视等领域的原创者们提供了灵感,由此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喜爱。
D.摸清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融人、引导袭来的“国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再流行”。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两个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产业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
C.文章通过工装裤迎合了生产便利的需求等实例,论证了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再流行提供了原动力的观点。
D.文章末段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走向及影响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指出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消费狂欢,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让10年前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再流行”,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服控”这三个方面。
B.我国社会处在崛起、上升期,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进人流行殿堂,由此产生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特定需求。
C.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D.身处传统文化的“再流行”潮流中的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思考,就一定会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4 11:01: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小题2】(小题2)(小题2)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4分)
【小题3】(小题3)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5分)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这人脖子可太细了,比擀面杖粗点有限,一把能攥过来,风大都怕给他吹折了。可这脑袋大 得非凡,像是擀面杖上顶个大倭瓜,晃晃悠悠的……”这是单田芳口中的人物角色房书安,生动鲜 活。那时电视节目尚未流行打字幕,评书又是一种偏重听觉的艺术形式,电视观众和电台听众如不 依赖文字和画面,光是听表演者的讲述,就足够收获一段好故事。“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的评书来自生活,源自民间,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大众语言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曾说过,评书艺术是想象的艺术,通过演员的表演带动观众思考和想象, 从而进入波澜壮阔的美学情景。评书的道具堪称简单至极,一人、一扇、一醒木、一方帕,无论千 军万马,还是浩瀚苍穹,全靠一张嘴来演绎,可谓张口刀光剑影,拂袖侠骨铮铮。一部书中,有上 千个人名,上千种兵器,要背熟就不容易,至于怎么登台、怎么抖包袱、怎么设置悬念,这都需要 从小苦练。而打好童子功后,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创新突破。
单田芳的大脑就是数据库,浑身上下仿佛满是按键,随便一按就是一段金戈铁马、美女英雄的传奇。单田芳评书的影响,不仅为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更让评书在剧场形式、广播形式一 度衰落后,再度通过电视与评书的结合繁荣起来。不仅如此,单田芳的评书使受众大大扩展,从大 家刻板印象中“评书是老人听的”,延伸到很多年轻人。单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天京 血泪》,听众多达 6 亿人次,有人统计每 7 个中国人就有 1 个在听他的评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不仅为喜爱他的人留下了一个经典嗓音,也为人们 贡献了数量庞大的经典作品,相信若干年后,我们仍能看到有人热衷于模仿单田芳。当人们想起他, 除了激荡人心的故事,肯定还有余音绕梁的旋律:“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两肋插刀笑傲人生,他的 故事被人们竞相传颂……”
(节选自蒋新军《大师走了,讲新故事的探索还应继续》)
【小题1】简要概括单田芳评书的特点。
【小题2】请理解“单田芳的大脑就是数据库,浑身上下仿佛满是按键,随便一按就是一段金戈铁马、美女 英雄的传奇。”的含意。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单田芳对讲故事做了哪些探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

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所束缚。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

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

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

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

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小题1】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   )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所束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C.西方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这与叶嘉莹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有兴发感动之作用的观点,有一致性。
D.叶嘉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也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其的感动和召唤。
E. 现在有些青年人因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的感发作用,使得叶嘉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心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
【小题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叶嘉莹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著名未来学家科伦根据他多年进行的一项影响广泛的研究称,今后50年内,人脑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他说,到2000年科学家将开始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剑桥大学材料科学教授科林·汉弗莱认为,设想外科医生能够把刻在微型芯片上的微型记忆电路加入大脑中并非天方夜谭。只要解决芯片与大脑接口问题,这一设想完全可能变为现实。现在已经能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以分子大小的字体刻在一枚针的针尖上,因此,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也可用来开发植入大脑的芯片。
这种联系会使人凭借植入人脑中的芯片携带整套《大英百科全书》,使人脑以碳为基础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还会大大增强大脑的功能,因为这一水平的芯片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科克伦的研究表明,到2015年,这种联系将成为可能。到那时,电脑将能直接接收人脑的意念,或解除病人痛苦,或让人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电线将能替代神经,甚至可以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从而使大脑具有不可思议的高智商。
人的大脑功能分成两大类,即那些由大脑中某些界线分明的区域执行的功能以及那些执行部位不太明确的功能。也就是说,一类是明晰功能,另一类是模糊功能。这一科幻设想的目的是采用芯片替代那些执行部位明确以及受到某种程度损坏的功能。
【小题1】第三段中“这种联系”一词指的是
A.芯片和人脑之间的直接联系
B.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发生的直接联系
C.电脑与人脑之间的联系
D.外科技术与电脑技术之间的联系
【小题2】第三段中“这一水平”指的是
A.增强大脑储存能力的功能
B.大脑的记忆结构和电脑芯片直接沟通
C.用电线替代神经甚至把记忆集成电路块装入大脑
D.具有超大规模储存能力和超小体积
【小题3】人们如果真能将电脑芯片植入大脑,并能成功的与大脑直接连接,那么这一突破将会带给人类的好处是
A.使大脑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和思考力
B.使人能够将意念传给电脑,并通过意念来操纵机器
C.使大脑受到损伤的人得到康复
D.使电脑代替人脑来进行工作
【小题4】这四段文字所表达的重要信息是
A.今后50年内,人脑将可能与电脑直接相接。
B.科学家将进行把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连的开发工作。
C.电脑对信息存取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
D.目前,制约电脑植入人脑的关键是电脑与人脑的直接连接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花树被炸、医治花树、少佐求医、摔缸折树、少佐被杀、柳先生就义等情节逐渐展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
B.三日后树叶振作,十日后树叶泛绿,一月后断处长好,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情节表现了柳先生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C.面对众人的唾弃,柳先生“一脸淡然”,不为所动;面对负伤的日本军官与黑洞洞的枪口,柳先生的内心纠结挣扎。
D.小说情节设计独具匠心,柳先生先帮日军少佐医治伤腿,再把日军少佐杀死,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发人深思
【小题2】颜老爷有哪些特点?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