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长沙11月30日电(记者周立耘)“近20年没见过的手艺,又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实在是令人惊喜。”11月29日,在长沙开幕的2016年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中华泥书传承人刘上四正在用泥勺小心翼翼地“写”着“福”“寿”等宇。

办了16年的农博会,农产品从来都是“主角”。但这届农博会,主办方却端出了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一“非遗产文化馆”。

“本打算买点农产品,却意外地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非遗表演,还现场跟刘大姐订购了一幅织锦,太开心了!”家住长沙雨花区的赵阿姨说,这次非遗文化展让她有了新的收获和感受。

赵阿姨口中刘大姐,是大名鼎鼎的土家织锦传人刘代玉。“展会出席过无数次,参加农博会还是第一次。”刘代玉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拍照、询价,不一会功夫,就签订了三份订单。“参加农博会,感觉更有烟火气息,也让更多平常百姓了解我们土家的织锦文化。”刘代玉高兴地说。

“首次将非遗展馆搬上农博会,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效果很不错。雨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世俊表示,现代农业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为非遗文化搭建一个好的展示舞台。以后将在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上做更多尝试。

据悉,本次农博会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平台,非遗文化展分三个主题:非遗产品展示,非遗演艺与非遗技艺体验。市民可观看湘绣大师作品、皮影收藏等项目,欣赏长沙快板、弹词等节目,还可与非遗项目来一次亲密接触,亲自体验竹编、泥书,棕编、剪字等趣味性十足的非遗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亲身体验,让市民朋友更加了解非遗,使非遗进一步走进市场、走向现代生活,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15年,雨花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天下非遗聚雨花”的建设理念,并确立了以雨花非遗馆为核心,打造一条1.66平方千米的“中国雨花非遗民俗艺术特色街区”。街区建设已列入2017年长沙市重点文化项目,成为长沙市打造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06版,有删改)

材料二

12月7日0时41分,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了“大雪”节气。

“大雪”节气一周前的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实践和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作家申赋渔在得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在自已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这样一则消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活的这么美,这么温暖。每隔15天,就有一个仪式,就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他认为,二十四节气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或许可以为今天的环境污染问题带来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时间之书》也顺势推出,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这部中国版的“时间简史”,带领读者一起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延续历史的文明,向未来传递。

由上海女医生青简拍摄的《(最美二十四节气图》,最近在网上热传,联合四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宣传视频,用的也是这套“美得令人窒息的图”。青简说,拍摄的内容都是她带着真实感受和情感拍出来的。的确,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说:“对二十四节气真正的保护,“是让它在我们的生活里西活着、用着。”

(摘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明的延续离不开保护与传承,作为文明沿袭、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受到国人的尊敬,在***、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因经济效益差、技术难度高导致传承人老化、断层,因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导致文化土壤消失,这些都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认为,“当前社会流传一种想法,似乎只要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正是在这种想法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没有人学习,自然就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高云说,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在政策和相关平台建设上给予倾斜,对于非遗,不仅要“养活”,更要“养好”。

(摘自新文化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非遗”问题,而且都侧重报道“非遗”文化工作的重点是保护与传承。
B.材料一报道的“非遗文化馆进入农博会”宣传形式,有效地解决了材料三中提出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C.材料二中提到“二十四节气依然是现代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与“生活指南”,使得材料三中提到的当前社会流传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这一论断不攻自破。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关注当下中国的“非遗”问题,并且暗示读者“非遗文化”已全方面受到国人的关注。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个关于“非遗”的报道不一,有报纸有网站,但都选择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时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之嫌。
B.材料二中选取作家申赋渔、《时间之书》、医生青简拍照等材料,目的是为了增强该新闻的真实性。
C.三家媒体所报道材料的角度有明显侧重,在用词和和语言风格上也各有考虑,因而文字方面的阅读感大不相同。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非遗”新闻背后是国家对“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诉求,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特点以及三家媒体的喉舌作用。
E.材料一与材料二所报道的都是发生的新闻事实,并且内容充实,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要让“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活着”需要在哪几方面做出努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10: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以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为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记,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时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以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门铃,开门的确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小题1】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在文中具体指
【小题2】女儿感到“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是因为( )
A.只有离开了家,才深感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B.只有离开了家,才有冲出“牢笼”的快感。
C.没有家中母亲的严格管教,深感离家的自由与开心。
D.只有踏入社会,才感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多么不易。
【小题3】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请你挖掘这“留言”中所有包含的“报复”的具体含义。
【小题4】从文中“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电话后的心态又说明了什么?
【小题5】作为一名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点?为什么?(5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快意拔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
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
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
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理当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除此之外,街头表演的管理还涉及多方面问题。从表演本身来看,就包括街头艺人内涵的界定、艺人形象的管理、节目内容的审核等,而从外部来看,市容、交通、环保、安全保障等,哪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只有在实践中对相关管理细节不断优化,各方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让街头表演有序发展、精彩绽放。
城市管理,是门科学。文化发展,有其规律。“城,所以盛民也”,文化是城市的阳光雨露。文化充盈,才能让城市生长出更多的可能性。从禁止街头艺人卖艺,到如今越来越多城市给予街头艺人合法化身份,对待街头艺人态度的转变,体现了城市管理理念的更新,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包容开放的城市正在给予文化多样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多样的文化也在充盈着城市的气质内涵。城市不仅能长出高楼大厦,还能处处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摘编自张凡《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曲艺、流行金曲等多彩的街头艺术表演让蓉城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变得热闹起来。
B.生机勃勃、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让伦敦、巴塞罗那成为世界名城,为游客所向往。
C.街头艺人的形象、表演内容的积极健康向上,是街头表演的最重要的管理内容。
D.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以满足人们对文化多元的需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街头艺术为城市添彩这一话题,文章重点论述了街头艺人表演的有序管理和发展。
B.通过对比中西街头艺术表演情形,文章具体阐释了街头表演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
C.文章以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为例,说明城市露天公共场所能为街头艺人成就梦想搭建舞台。
D.文章从头艺术切入,论及街头艺术管理的必要性,指出健康丰富的文化为城市添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头多元艺术能够形成成都城市文化特质,有助于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新文化景观形成。
B.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的关系,让管理规范花、专业化,体现着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C.如果相关部门在市容、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街头表演就能长期有序规范发展。
D.一个文化充盈的城市,能为人们提供共丰厚的文化滋养,也体现出了城市的包容和开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一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已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

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哲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

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得以建构。文化总是指向人类全部的、永远在进行中的生活和创造。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何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源泉混混”的有本之水,汇成江海,不断地增进我们文化自信,除了人心与时代的推波助澜,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文化研究。

(摘编于《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学分别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结构与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使中国文化的整体得以认识。
B.《易传》《毛诗序》两则例子阐释的观念体现了“文教”或“风俗”的意思,与文化有关,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萌芽。
C.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等,他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了现代文化学。
D.我们当下多数文化理论热词,如文化自觉等,都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述文化史学时,“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是论点,钱穆的话是论据,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在论述文化人类学时,先对其概念作了分析,而后举出中国学者从实践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的例子,进一步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论证。
C.文章拿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与现代文化学的概念作对比,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文化学的具体情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就开头的“总”而言,结尾的“总”更进一层,论证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作用和时代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史和国学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国学也可纳入文化史学的范畴。
B.熊十力、梁漱溟等努力构建“新心学”“新理学”等新儒家哲学的行为,说明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值得探究。
C.如果让当下的文化热潮成为有本之水,不断深入文化研究,兼收并蓄,结合人心与时代的需求,那么我们就能不断地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
D.中国学者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几个主干是为了渡过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池莉:我从来都是独行侠
池莉从绿树摇曳的大门外走来。她戴一顶卡其色草帽,一副黑色墨镜。池莉59岁了。皮肤依然白皙,额头和面颊有光泽隐现。她的颈部、右手手腕,以及左手无名指上,无一不有饰物点缀。但那吊坠、手镯和戒指,大都由木或石造就,近乎一种悄无声息的存在,并不争夺她的光彩。
池莉对许多事物有要求。出版人生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她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最后一次读者见面会,她特意穿一身青花蓝真丝旗袍;在国外朗诵小说时,众人着西式礼服,旗袍是她作为“保守”的中国女人最隆重的穿戴。
池莉生在长江边,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家境殷实。文学启蒙也从家中藏书开始。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作家的作品最先看。10岁那年,“文革”开始。出身清贫但做了干部的父亲被直接打倒,母亲家庭成分不好,“红卫兵”一次次来抄家。在学校她也要垂头站在台上,被同学泼墨水、画漫画,只有语文老师尽微力保护她。因为写诗,她被几次告发,“下场”是自己失学,友人入狱。可笑的是,一首《雷锋之歌》恰巧在她23岁时出版,正式开启她的写作之路。之后三十多年,她再未公开发表诗作,还几次烧毁诗稿。“暗暗,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诗集一旦出版,恐惧不治而愈。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不再总是更多地感知生命的可憎。”池莉在诗集后记里写道。
绫罗绸缎被撕碎,美与丑、日与夜强行颠倒的少年时代,也给予她作家的眼睛。“那奠定了我写作的方向,必须面对苦难,关键是你要认识它。”对“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这样的评价,池莉从不买账。
1975年,池莉高中毕业,下乡成为她委顿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一天到晚弹着吉他在田野里唱颓废的歌,只要不把鸡杀光了,没人太管你。”知青生活的便利是有大量时间写作。后来招生回城,考进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池莉的写作灵感如火山爆发。临毕业交学位论文,她交的是一篇小说——《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写轧钢厂工人印家厚的一天。从半夜里儿子掉下床开始,到晚上11点36分,他疲惫地躺上床而终。这一天里,他吃路边摊热干面、赶轮渡、挤公交,在单位遭遇莫名其妙的不顺利,像极了这座城市里为生计奔忙又被生活吞没的某个人,或是他的熟人。“你们谁不是在网中生活?”作者在小说里问。
1987年,《烦恼人生》在《上海文学》首发,主编周介人在卷首语里这样写:一个主义开始了——新写实。坐轮渡被认出,所有人凑过来和她讨论:你写的“网”是什么意思?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船,人群又自动让出一条路,还有人为她买来热干面。全国各地搞签售,书店的柜台快被挤倒了,读者眼泪汪汪地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帮我们说话。
早年池莉爱争辩,听人批评她作品太生活化、太市民气,势必当众吵起来。她懂得蔑视对方是最有力的回击。座谈会她也不屑,常常会开一半,便拂袖而去。记者大张旗鼓来采访,她不睬、不见。因此在武汉文艺圈子里落得坏名声:池莉这个人,拽得很。
2016年夏天,池莉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诗集《池莉诗集·69》,收录了69首个人诗歌作品。池莉说:“我们太热闹了,太追潮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池莉表现出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直爽。创作中,池莉用这份“不合时宜”的冷静剖析着现代生活。“现实生活永远需要更贴切的表达,这是我每天醒来就会有的意识,也是每次下笔时的清醒意识。”池莉说。
池莉决意不再公开露面,她要收缩自己,节省时间,以投入她认定的创作的壮年。“生活如此庞大,个人如此渺小,要一点点写出来,我想,就要穷尽所有生命。”
“我这个人,性格不好,人品好。”池莉说。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
①我希望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你不要把它变成一把匕首。花就是让人看你怎么盛开,怎么优雅,再怎么衰败,怎么被残害,那他在内心深处就会跟着换血。 
②自己身上有种“不合时宜”的特质。她是末代知青出身,却迟至2001年才发表了第一部知青题材作品《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而非伤痕文学热门之时;她自幼爱诗,却迟至2016年才第一次出版诗集,而非诗歌最热的20世纪80年代。(《池莉:我的“不合时宜”命中注定》)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中,池莉自认为“性格不好”,是指其直率、较真,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性情,但同时又颇为自信地认为自己“人品好”,这反映了池莉的真性情。
B.池莉敢于直面生活,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困惑,注重与普通人的情感共鸣,同频 共振。如《烦恼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C.池莉高中毕业,知青下乡成为她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便利的知青生活使得她有大量的时间写作,“复苏”直接催生了她的《烦恼人生》。
D.池莉对自己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甚至在读者见面会时,还特地穿了青花蓝真丝旗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池莉的装束和肖像起笔,既是摹写传主形象,为下文描写其“独行侠”做铺垫,也凸显了人物气质,暗示了人物的与众不同。
B.池莉对许多事物都有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其思想变得刻板与保守,就像她在一众西式礼服的“包围”中仍着中国传统的旗袍一样。
C.在池莉看来,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是让人看其盛开、如何优雅,乃至如何衰败直至怎么被残害的,让人的内心深处跟着换血。
D.早年的池莉爱争辩,后来她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但她对“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之类的评价,仍然不予认同。
E. 在池莉身上,体现了一个作家可贵的品质与真诚的个性,同时,也展现了池莉作为一个性格丰满、情感丰富的作家的阴暗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题3】文章认为池莉是“独行侠”,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最近,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与无知。
“听完片尾曲,没有人说话。灯亮了,好些人还在位子上发怔。”一位观众的话,道出了多数人观看《二十二》之后的感受。老人们所经历的苦难,那些烙印于心的伤痛,即便只是通过平静的镜头语言,也足以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从上映前3万多人为影片捐款,到后来无数人转发影片信息、呼吁人们观看,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倾注了从制作者到观影者共同的情感,也凝结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追思。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老人们痛苦、哭泣的表情,竟然被制作成充满戏谑色彩的“表情包”。这种消费苦难、无底线娱乐化的举动,无异于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也是对大众集体感情的挑战,当然让人难以接受。后半生都在悲剧中活着的“慰安妇”,犹如压在我们民族心口上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刻印着战争历史的痕迹,也承载着不能忘记的家国之痛。况且,她们所遭受的侵害,至今没有得到始作俑者的道歉。如何对待这些战争受害者,直接关系着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
(摘编自《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材料二:
“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二审落槌,维持原判,判决艺龙网公司赔偿葛优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支出7.5万元并赔礼道歉。从“葛优躺”走红,到葛优肖像权“躺枪”,再到今天葛优胜诉,尽管维权过程并非轻而易举,但这起案件给企业和公众都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课:使用真人表情包不能随心所欲,即使博人一笑,也应谨守法律边界,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
时下,表情包已成为流行的网络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滥用的乱象。除了本案中的演员葛优外,姚明、张学友、周杰等体育、演艺明星的表情包,也是网民社交聊天、商家广告宣传的热宠。事实上,明星官方出品的“正版”表情包不仅是宣传工具、圈粉利器,还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现实中,明星真人表情包的使用却往往超越官方提供的范围,侵权纠纷也因此时有发生。
更为恶劣的是,个别商家与网友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比如,韩红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的画面被制作成“韩红听了都想打人”的表情包,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更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
(摘编自《表情包也要有“法治脸”》)
材料三:
在网友看来,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经不限定在官方提供的范围之内了。傅园慧的“我已经使了洪荒之力了”,尔康的招牌动作“伸手咆哮”,黄子韬的“我选择狗带”以及漫画与姚明等名人照片“移花接木”合成的表情包……成了社交聊天时的热宠。随着这股潮流,商家也爱用表情包为自己的产品广告宣传。为此,部分“被表情包”的名人选择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如果截取表情包图像以商业使用为目的,未经肖像权人或其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就会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堂发说,如果表情图形存在对权利人的不适当“艺术”处理,体现为一种“丑化、歪曲”的效果,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摘编自《小心!你的表情包可能违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二十二》用老人们的伤心表情制作成“表情包”的行为引发了众怒。
B.个別商家和网友使真人表情包时,触碰了社会道德底线,扰乱了网络环境。
C.表情包的使用早已突破了官方提供的范围,商家充分利用了表情包做广告宣传。
D.对权利人进行不当“艺术”处理,这是对权利人的不尊重,可能构成名誉权侵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纪片《二十二》进行无底线娱乐,是对受害者的不敬,挑战大众感情。
B.网友使用明星表情包有许多好处,如作为宣传工具、圈粉利器,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C.“葛优躺”表情包侵权案落槌,案件告诉大众,使用表情包应谨守法律的边界。
D.经肖像权人或三代以内近亲属同意,截取表情包图像的非商业行为,没有侵害肖像权。
【小题3】表情包传播速度如此迅猛,请你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使用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