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1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诗经》直到宋词,中国诗歌一直是入乐的,强调要有吟唱时的音乐美感。能否做到“声情并茂”,始终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指标之一。元杂剧对中国文化传统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是用诗乐一体的形式书写的、能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长篇文学作品。但直到元杂剧没落、传奇兴起的时代,这个诗乐一体的传统,仍主要是以北方中原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其声韵格律的规范概出于此.
2昆山人梁辰鱼,是第一个将唱曲的昆腔用于唱戏的文人,他编写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浣纱记》对昆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是第一部成功的可用昆曲演唱的剧本,更在于它的文学体裁不是杂剧而是南戏传奇。它昭示了文人与戏剧结合的新的可能性,在大量文人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后,《浣纱记》用文辞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南戏传奇的文学地位,它的上演扩大了昆曲的影响,令文人学士竞相创作用昆腔演唱的传奇,造就了昆曲的繁荣。汤显祖的惊世杰作《牡丹亭》更强化了传奇的价值,让这种此前不太为文人所关注的文体,一跃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此后,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也渐渐提升。
3在其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发展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学化表达、体现雅文化之精神的音乐形态,以及涵蕴着雅文化气质的精致、细腻且含蓄的表演。
4昆曲既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它既是一种繁复的大型叙事文体,又是一种演唱方法、一个声腔系统,还最大限度地吸纳和接续了中国的古典舞蹈传统。如果说明清之际的雅文化范畴内,文学并不只有传奇,杂剧依然兴盛,诗和词更保持了稳健的势头,音乐并不只有昆曲,古琴还是文人雅事,那么,因宋代废教坊而几乎中断的古典舞蹈,几乎只能依赖昆曲传承,在这个意义上,昆曲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它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重要性,无怪乎晚近中国的舞蹈艺术家重建古典舞蹈的努力,只能通过昆曲的表演入手。
5昆曲全方位地建构了近代以来中国雅文化的典范。昆曲的传承与其他剧种发展传承的历程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由文人而非艺人为主导,无论民国初年的北方昆曲还是南方的苏州昆曲传习所,决定其艺术与精神导向的都是文人阶层。□从明中叶到清代,并不见得为普通民众喜好的昆腔,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昆曲在戏剧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无不以昆曲的表演为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即使昆曲后来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也未妨碍其广泛传播,更未影响其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受到文人普遍的崇敬。
6 因此,近代昆曲的衰落,实因雅文化的衰落。当文人阶层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古典文化的价值衰落时,昆曲的衰落实为文化的必然。在雅文化的崇高地位摇摇欲坠的时代,昆曲的命运可想而知。至于1956年昆曲《十五贯》的轰动,实在算不上是昆曲的成就,在文学和音乐这两个最核心的层面上,《十五贯》远远达不到昆曲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文明的悲剧,却是历史的无奈。
7昆曲的复杂命运,典型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境遇。昆曲是一个象征,它的兴衰沉浮,就是中华雅文化的兴衰沉浮。如今,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而我们所面对的困境,不仅关涉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之道,更关涉雅文化的存续空间。
(有删改)
【小题1】第1段加点词“声情并茂”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不超过30字)。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1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2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其他阶层产生影响。
3那些基于或切合其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或表现手法,更有机会得到张扬、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位置。
4昆曲的这一历史文化定位,决定了昆曲的生存、发展与传播。
5在古典艺术时代,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文化价值建构的权力
A.35124B.15234
C.41532D.51243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与戏剧的第一次结合是在元杂剧时代。
B.昆曲成为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是因为它吸纳和接续了中国的古典舞蹈传统。
C.全文从序幕期、鼎盛期、衰落期三个阶段介绍了昆曲的兴衰沉浮史。
D.作者以昆曲为表征,寄托了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的忧思。
【小题5】分析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5段画线句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2:4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 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汪汪、黑亮亮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俺也是 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 来年!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红旗飘飘在半天空/ 好似草堆落火星/ 妇女姐妹入抗联/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 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 的样子!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 的机会了。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 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 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 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两米左右。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可是你?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孙凤英狠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

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孙凤英爬到一半, 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被惊扰的还有敌人。眼见孙凤英快要爬到对岸了,这时,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 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凤英,凤英 ……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突然发起怒来”“瞪圆了眼睛”等交代,一方面说明营长对部下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营长态度蛮横,带兵方法简单粗暴。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小脸通红”“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等细节描写使人物群像更显鲜活,场景更加生动。
C.小说写营地歌声,写抗联战士的爱情,写女战士就地取材描眉化妆,这些描写客观上淡化了残酷的战争氛围,增加作品的诗意,彰显人性的美好。
D.抗联战士用了很多办法力图摆脱敌人但未能如愿,最终无奈撤到陡峭的七星峰。如果上级能够未雨绸缪,周密筹划,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题“长发短缨”的含意。
【小题3】有人认为孙凤英的牺牲与“抗命”有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情感
刘  军
那时,我住在一条胡同里。每当出门或回家,经过胡同口时,总是遇到一位老头。
这老头,你简直说不准他有多大岁数。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衣着邋遢。见了面,总死死盯着你的眼睛,问一句:“几点了?”那神态,极认真极虔诚,加之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越发衬出其认真与虔诚的程度。所以,每次我都是看了腕上的手表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时间。久而久之,他与我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而别人大都不愿或不屑与他搭言,他也从不去招惹人家。
就这样,过了好久。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交了女友。第一次带女友玉珠来,是个星期天。走到胡同口,远远便见到了老头。待我们走近,他不大灵便地蹭过来,看定我,认真地问:“几点了?”我看了表,告诉他:“九点二十五。”玉珠偎在我身边,两眼困惑而紧张地看着他。老头“哦”了一声,垂下眼帘,喃喃着:“九点二十五,九点二十五……”僵硬地挪步走开。玉珠目送老头走远,小声地问我:“这老头神经不好吧?他问你几点干什么?”“他神经受过刺激,”我说,“好多年了,一直这样。”玉珠嗔我一眼:“那,以后你少理他,怪烦人的。”我本不打算跟他提老头的往事,怕玉珠误解他,便告诉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他妻子出差回来,约好让他去接。可那辆车出了车祸……他的妻子再也没能回来。他昏死过去几天。醒来便问人“几点了。”从此,逢人便问。
玉珠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她一定受到了某种震动。我想,女人特别爱施人以怜悯与同情。以后,老头又会增加一位搭话人的。
最后一次遇见老头,是一个残冬的黄昏。那一天,玉珠在我家吃过晚饭(我们正在筹备结婚),我们准备到剧场看剧。途经胡同口,远远又看见那老头。刀子似的寒风中,老头穿件破旧的黑棉衣,腰间扎条细绳,头上戴一顶灰乎乎的棉布帽。寒风卷起碎纸残屑,在他身前身后飞舞。走得近了,我突然发觉他的面容越发憔悴,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更深更密了。他睁着无神的两眼,眼珠定住了,声音沙哑地问:“几点了?人进站了吗?今天是十二月十号吧?”
我觉得十分奇怪。今天,他竞连问了几句话,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许,今天对他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可是今天并非十二月十号。我刚要看表,想给他以或许并无实际意义的安慰,玉珠却不耐烦地推我一把:“走吧走吧,别听他哆嗦,要开演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回答老头的问话。
走出好远,我回头看去,那老头还在寒风中颤栗,引颈朝这边张望,腰身弓得像只虾,好像马上就要被刮倒一样。
此后,一连几天厂里加班,没遇见老头。
一天傍晚,突然听邻居在闲谈中提起,那老头已经病故。
那一夜,我始终心神不宁。从老头那孤独的身影,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中,我早已读出了几分苍凉、伤心与绝望。而我,偏偏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施给他以绝望的冷漠。我的心不能不时时发抖。我写下一封长信,托人带给几乎就要成为我妻子的玉珠。当然,我没有责备她一句。
从此,我与她再也没有见面。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玉珠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是位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的姑娘,品质缺陷是“我”与她解除婚约的重要原因。
B.小说中“我”告诉玉珠老头的往事,目的是怕玉珠误解老头,最重要的是想让玉珠也参加到自己的行列中来,给老头以怜悯与关爱。
C.最后一次遇见老头,对他的肖像描写浓墨重彩,这样处理一是想突出老头的贫困潦倒、穷苦不堪;二是为下文老头的去世做铺垫,也暗示了老头的悲惨命运。
D.小说结尾处“我”的自责,突出表现了老头的死给“我”带来的深深愧疚,也含蓄地表达“我”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人文关怀的忧虑。
【小题2】这篇小说的题目“一种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玉珠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雨城的雨水充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在下雨,剩下的六十五天等待下雨。下雨的时候这个城市分外润泽和干净。每一条街都因为雨水洗刷而透亮,人们都被赶进了屋子里,听着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或者竹片。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时人们就知道,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成年人默守着某种古老的规矩,从来不在雨城母亲跳舞时站在窗口观看,只有小孩子不忌讳这个,他们会很痴迷地看着舞蹈,然后对雨城说,雨城,你妈妈又跳舞了。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是一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这把伞也就成为除厄伞,在狂风暴雨的天气,祈雨娘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竹伞每每被暴雨摧垮,然后由我爸爸修复。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大人说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没有人觉得先生会永远留在这个学校。他不是雨城人,也不像老先生是个下山还俗的老道。雨城说,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冬天有冬天的雨水,春天有春天的湿润,夏天有夏天的潮气,秋天有秋天的霜雨。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看了三年时间。到了第三年,我们这一班孩子的学业已经到了尾声。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现在她的个子已经和祈雨娘差不多高。她上了船,打开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我看着那把青色的竹伞,由船载着渐渐远去,融入了雨雾里。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然后,她就不用在雨中跳舞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听说在河的下游筑起了发电的大坝,有一些像我们一样古老的城镇都搬空了。外来的施工队改变了雨城,他们架桥铺路,建造高楼。这些改变在几年时间里渐渐发生。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那一年连续下了半年的暴雨,冲垮了山路和河道。但暴雨无法阻止那些人,更多外城来的人出现在了雨城。于是,雨城的雨水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和山里的竹林一起枯萎的,是我家的竹伞。我的父母关掉了修伞铺,把铺面转给了外来的商户。于是我和很多伙伴一起,从外镇坐船,去了下游的河城,再坐火车,到更繁华的城市。更繁华的城市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能够提供廉价的力气。我在工厂的流水线做过计件工,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也扛过桶装的饮用水,待过的几个城市毫无例外的很少下雨……

自从我们离开以后,雨城已经多年没有下雨。没有了雨水,雨城就不能住人了,那些外地人纷纷走了。留下一个破败和残缺的小城。没有了雨,就没有了祈雨娘。祈雨作为一种仪式已经消失。这已经无关紧要,听说河流的上游建造了大坝,这个地方会沉到水底。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的中学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意在突出情节波折和矛盾冲突,而是用较多笔墨描写了景物、风俗,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B.老先生的“仙去”和年轻师范生的到来又离开,祈雨娘多年等不到接班人的出现,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C.“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并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见证和亲历了雨城的变化。
D.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幅与“祈雨”相关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小题2】这篇小说可以被看作是传统乡土文明的一曲挽歌,文中从哪些方面展现出传统乡土文明的衰落及消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之后,多次寻访,但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 ——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E. 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旷达超脱且率性脾气。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救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二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了点,东户住着一对老两口,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原打算以水电工的身份敲开人家的门,然后见机行事,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的儿子在外打工,担心儿子随时回来进不到家中,多年来,门从来就没锁过。
他推开屋门那一刹那,明显感到一股浓重的煤气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了房间,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叫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按钮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又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撤离现场,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不免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又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问他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到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条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 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任凭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对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事情起因的交代,表现出了“他”无奈又无助的心态。
B.高个儿警察已经对真相有所察觉,但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没有揭穿老大爷的谎言。
C.小说的叙述方式较为灵活,如对110到来原因的说明,就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D.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如两处划线句子中的“流泪”分别可以看出他的委屈和感激。
【小题2】小说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救人”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