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坟
》《
五典
》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阙
”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人朝觐见皇帝。
C.“
践阼
”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
,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7:5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个句所咏之物不属于古代“文房四宝”的一项是
A.雨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出淡云生。
B.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C.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D.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同类题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指退休。
D.“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同类题3
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B.“孤”是指年幼丧父。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同类题4
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序”又称叙、叙言、序言、引、引言等,它作为一种实用类文体,包括赠序和书序两种,《兰亭集序》就属于赠序。
B.“修禊”就是做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C.“癸丑”,在《兰亭集序》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D.“暮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即季春。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
同类题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相关知识点
语言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
文史典籍
阅读与鉴赏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