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不见望仆不相师
B.屈原既放,游江潭 室西连中闺
C.臣险衅,夙遭闵凶 仆口语遇遭此祸
D.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古今一体,安在不辱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1 04:07: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幼颖悟,丞相完泽见之曰:“是儿貌秀伟,异日必令器也。”辟江浙行省照磨,擢检校。徽州民汪俊上变诬富人反,省臣遣克敬往验之。克敬察其言不实,中道开陈福祸,俊后悔,将对薄,竟仰药以死。延祐四年,监四明倭人互市。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有军士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他变,克敬曰:“岂有军士还乡,而不纳邪?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米减价粜之,行省欲罪其擅。克敬曰:“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都中因得免。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受盐,民困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为舶货,拗蕃者例之。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后至直沽者,不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罪督运者,勒其还直沽。克敬谓:“督运者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出于不得已,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元统中,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奏免之。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克敬抗言:“行省任方面之寄,假令万一有重于此者,亦将拘法坐视耶?”乃调兵往捕之。视事五月,请老,年甫五十九。克敬历官所至,俱有声绩,明称名卿。著诗文、奏议,传于世。三年卒,年六十一。追封梁郡公,谥文肃。

(选自《新元史》有删改)

(注)①拗蕃:违背货运规定。②天历之变:元代宫廷政变,泰定帝崩,燕帖木儿起兵于大都,复立文宗。③徼(jiǎo):贪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衅;吾当坐 脱:如果
B.行省欲罪其擅       发:下令
C.拗蕃者例之 籍:没收,抄没
D.不输,复漕而南还   果:实现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中道开陈福祸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民困诛求  人为可讥
C.具上闻  久之,能足音辨人
D.子孙贫行乞 犹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B.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C.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D.岭海瑶贼窃发/朝廷调戍兵往讨之/会提调军马官缺/故事/汉人不得与军政/众莫知所为
【小题4】下列对原文中有关文化常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市也称“关市”,即中原王朝在边境地区开辟交易市场,保护官府或私人与边疆民族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本文中的互市是与外国商人的交易活动,但也在此列。
B.漕运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运,多用车载,故又合称“转漕”或“漕辇”。
C.行省制度始于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中的行省指的是行中书省,省臣则是中书省长官。
D.乞骸骨的意思是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文中的“请老”一词和“乞骸骨”相近,含义是指交还官职,告老还乡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敬目光敏锐。任检校一职时,行省指派他去调查徽州人汪俊告发谋反一事,他很快察觉汪俊的状词不实,汪俊后悔,后来在将要对簿公堂前服毒自杀。
B.王克敬心系民生。担任绍兴路总官时,郡中计算人口强制征收盐,百姓们深受其苦,于是王克敬就上奏章,减免了百姓们要缴纳的盐额五千引。
C.王克敬体恤海商。行省要求他对货物收税和没收违背规定的货物,他认为商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于是据实向朝廷上报,商人们对他非常感激。
D.王克敬遇事求实。松江富人每年主动献粮给朝廷,他死后子孙贫穷,有关部门仍每年征收,不够就摊派在田赋之中让百姓缴纳。王克敬上奏朝廷免除这项粮额。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监者惧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克敬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受约束。
(2)鄱阳距省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罪之,顾不自愧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①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②,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③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注释②阖庐:也写作“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②灾疠:灾荒和瘟疫。③陂:池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不重席 重:重视。
B.器不彤镂 镂:豪华。
C.卒乘与焉 乘:乘坐。
D.玩好必从 好:喜欢之物。
【小题2】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二三子恤不相睦/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
以败我于柏举/是以民不罢劳 
A.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恤”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恤”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B.是以民不罢劳
C.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D.夫先自败也已
【小题4】下列句子与“观乐是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5】对下列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二三子恤不相睦  “二三子”指楚国群臣
B.宫室不观  “观”,动词,活用做名词
C.所以败我也 是一个被动句
D.夫先自败也已  “夫”指代夫差
【小题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不崇坛:屋子不放大坛子
B.择不取费:选择不糜费的
C.将若之何:你将怎么办?
D.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看待人民像仇人,使用东西却天天出新花样。
【小题7】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B.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C.所欲必成,玩好必从
D.先大夫子常易之
【小题8】下列叙述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取得胜利。
B.文章通过对比两代吴王的不同作风,说明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C.吴王夫差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D.楚王认为吴王夫差的势力远不如吴王阖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