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①江彬;曹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馆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馆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朝廷考试的人,即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
B.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C.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D.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勢,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恍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
(2)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0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C.言官分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大部分品秩不高,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中没有人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拿国库中的钱去赈济灾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2)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宁,字志道。正统末,自以舍人从军有功,为锦衣千户。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柴沟堡。成化初,充大同游击将军。寇入犯,与同官秦杰等御之小龙州涧,擒其右丞把秃等十一人。改督宣府操练,移延绥。地逼河套,寇数入掠孤山堡。宁提孤军奋击之,三战皆捷,寇渡河走。明年复以三千骑入沙河墩,与总兵官房能御之。寇退,复掠康家岔。宁出塞百五十里,追与战,获马牛羊千余而还。时能守延绥,无将略,巡抚王锐请济师。诏大同巡抚王越帅众赴,越遣宁出西路。破敌黎家涧,进都指挥同知。朝廷以阿罗出复入河套,频扰边,命越与朱永御,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佩靖虏副将军印,代能充总兵官。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逾月,寇大入,永遣宁及游击孙钺御之。至波罗堡,相持三日夜,寇乃解去。亡失多,宁以力战得出,卒被赏。至冬,贼入安边,宁追击有功。七年又与诸将孙钺、祝雄等败寇于泥忽都河,玺书褒奖。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宁请抚慰以固其心,卒降之。明年,参将钱亮败绩于师婆涧,士卒死者十三四,宁与越等俱被劾。帝不罪。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又明年,寇入榆啉涧,与巡抚余子俊败之。进署都督同知。与子俊筑边墙,增营堡,寇患少衰。弘治中,用荐署都指挥使,分领操练。十一年十二月卒。赠都督佥事。宁束发从军,大小百十余战,身被二十七创。性沉毅,守官廉,待士有恩,不屑干进。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B.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C.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D.时满都鲁等屡犯延绥/宁帅镇兵力战/寇不得志/乃出西路/直犯环庆、固原/宁将轻骑夜袭之鸭子湖/夺马畜而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佥事,官名,宋代为各州府的幕僚。金、元、明仍沿用,唯职掌有别,至清代渐废除。
B.河套,指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的汉族地区。
C.玺书,原指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在文中指皇帝用来褒奖许宁等人功绩的诏书。
D.束发,即系结头发。古代男孩女孩均在15岁时将头发束为一髻,以为成童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宁战功卓著,多次升迁。他以舍人的身份征战有功,任锦衣千户;在黎家涧之战后,升为都指挥同知;弘治年间,因战功被授予都指挥使,分管操练。
B.许宁作战骁勇,屡次克敌。在孤山堡,他率孤军抗击,三战皆胜;在波罗堡,伤亡惨重,他以死战得以脱身;在延绥,他率镇兵与敌人死战,使敌寇不能得逞。
C.许宁审时度势,善于安抚。在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投降过程中,他请求抚慰把哈孛罗,消除了其内心的忧虑,坚定把哈孛罗投降的决心,终于使之投降。
D.许宁统兵有方,赢得肯定。他居官廉洁,善待士兵,他父亲的朋友都肯定他的战功,认为他名副其实;参将钱亮在师婆涧战败,他被弹劾,皇帝也没有问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起世胄,不十年至大将,父友多隶部下,亦不以为骤。
(2)迤北开元王把哈孛罗屡欲降,内惧朝廷见罪,外畏阿罗出仇之,彷徨不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行,字子道,武进人。父性,兄可行,皆进士。中行甫冠,举乡试,性诫无躁进,遂不赴会试。隆庆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学士张居正,中行座主也。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误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乃首上疏曰:“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居正每自言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祖宗之制何如也?”疏既上,以副封白居正。居正愕然曰:“疏进耶?”中行曰:“未进不敢白也。”明日,赵用贤疏入。又明日,艾穆、沈思孝疏入。居正怒,谋于冯保,欲廷杖之。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俱具疏救,格不入。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与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居正死,士楚当按苏、松,怃然曰:“吾何面目见吴、赵二公!”遂引疾去。三谟已擢太常少卿,寻与士楚俱被劾削籍。廷臣交荐中行,召复故官,进右中允,直经筵。大学士许国攻李植、江东之,诋中行、用贤为其党。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诏赐白金、文绮,驰传归。言者屡荐,执政抑不召。久之,起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佥事徐常吉尝讼中行,事已解,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亭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礼部右侍郎。

(选自《明史》卷一百一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B.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C.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D.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指刚成年。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同时起个字(别名),表示他已是成人了。
B.明朝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在县府举行,考中者称“生员”。
C.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D.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行敢于直谏。张居正父丧却不回家守孝,吴中行第一个上谏,指出张居正不守祖宗之制,搅乱万古纲常。
B.吴中行名震天下。吴中行触怒了张居正,和另外四人被施廷杖之刑,但他们正直的名声传遍天下。
C.吴中行气绝复苏。吴中行遭受施杖刑,被赶出京城,气息已绝,在中书舍人秦柱的亲手救治下,才醒过来。
D.吴中行后得起用。张居正死后,以大臣们的举荐,吴中行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后进升为右中允,在御前讲席当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
(2)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事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