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B.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C.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D.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外艰即丁内艰和丁外艰,丁内艰即母亲或祖母去世丁忧,丁外艰就是父亲或祖父去世丁忧,即遭遇亲属之丧,官员需回乡守制。
B.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副首长称为侍郎。
C.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泛指粮食。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D.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历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敬处理政务,灵活机变。他前往四明监督互市,一改前任官员严兵自卫的局面,而是抚以恩意,日本人都很服帖,没有敢闹事的。
B.王克敬光明磊落,仗义执言。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仁政爱民,体恤百姓。他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税。
D.王克敬实事求是,以民为本。他免除了为求取名爵的松江大户的粮额,虽然使国用减少,但使全郡的人都免受此事的危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0 09:44: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政事,贪佞抵隙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内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解,不许。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论治国,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李秀才至矣。”其见敬礼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之,老疾辞,赐田千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授征事郎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宴游 省:醒悟
C.世祖伐宋,濮州 次:驻扎
D.复遣使之 征:征召,朝廷征用人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忠济怠政事 奉晨昏万里
B.贪佞抵隙进 门虽设常关
C.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老疾辞    臣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
昶为经历
B.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C.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D.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昶从小聪明过人。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参加科举考试时能一上午奋笔写数千字。
B.李昶能积极进善言。他极力劝说懒于处理政事的严忠济接纳忠正之士,罢黜疏远奸邪小人。
C.李昶聪明懂礼,即便皇帝闲居退朝,他见了也都非常礼敬。因此世祖常高兴采纳他的疏谏,向他询问国事。
D.李昶才干非凡,官员的品级和选举,朝廷的礼仪,很多是他裁定的。宰相常请他商议朝廷大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秀发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日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注:①叶秀发,南宋官吏。②觖望,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析圭儋爵,指任官受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B.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C.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D.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与后文“服阕”同义,指守丧期满,脱去孝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期功”即指丧服。
B.教授,学官名,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举学事之下。
C.致事,既有上报施政情况之意,也有辞官意,在文中是前一种意思,古代表示辞官的词还有“致仕”“乞身”等。
D.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用以褒贬历史人物,文中是仿史传论赞形式发表议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秀发尽忠尽责,保全百姓。金人进犯桐城,他没有听从家人意见躲避,而是每天谋划抵御金人。
B.叶秀发孝顺知礼,忘怀得失。父母去世他依制守丧,后来他因故退职家居十多年也没有丝毫怨恨。
C.叶秀发耿介正直,仗义行事。他对议者看不到李诚之的忠诚,反而怪他不能保全百姓感到不平,上书朝廷争辩。
D.叶秀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病情加重时,仍辛苦弹劾贪官,同事看望他他也只谈边防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2)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未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散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成,以导有众。”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②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丁亥,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验。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逐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国兵:元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明年,趣使再至   趣:兴趣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饬:严整
C. 太祖深契其言 契:投合
D. 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罹:遇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忽语其徒//吾其还也
B.对以敬天爱民为本//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C.太祖从之//夫晋,何厌之有
D.似闻境内不孝者多//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
B.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没有称名道姓地指责他,只称呼他为“神仙”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
D.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让门徒拿着文书在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
【小题4】有记载说,丘处机去世后,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二君游钟山。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白烟凉草,离离蕤蕤,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未就。予独出,会章君三益至,遂执手至翠微亭,俯瞰山足如井底。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明日,予同二君游崇禧院。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我。挟雨登惟秀亭。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息促甚,倦极思休。有二台.阔数十丈,至此屡欲返,度出已远。予力行登坡,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径至焉。见大江如玉带横围,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西望久之,击石高歌。歌已,继之以感慨。过黑龙潭,忽腥风逆鼻,群乌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僧出迎,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归。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立花下。问二客何在,童云:“其待公不来,出壶中酒饮,赋诗,大笑,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刘君曰:“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明日,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佳,乃还。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予游尽江南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游钟山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B.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复夏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C.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土马去/予还广慈/
D.东行至道卿岩/有僧宴坐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雉闻人声/戛戛起岩草中/日将タ/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丑,是干支纪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能够用来纪年、月、日、时。
B.伯温,是刘基的字,古人与别人交往时常常称字,以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敬。
C.上人,本是尊称修行、智慧都很卓越的高僧,在文中“上人”指修养高的文人隐士。
D.髫童,指孩童,“髫”是儿童下垂的短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叫髫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山沿路景物富有生机,形态优美奇特。在前往钟山路上,烟草洋溢着二月初春的气息,引人留恋驻足,苍翠的松树态多样,给游人以丰富的联想。
B.作者登山之时克服艰难,收获怡人美景。作者在登上惟秀亭后,发现路更险峻,但他继续攀登,看到大江、群山等壮丽的景色,内心振奋,感慨满怀。
C.刘夏二君乘兴饮酒赋诗,颇有雅土情怀。在没有等到作者返回水春园时,虽二客心中有不满,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于是二人诗酒唱和,大笑而去
D.作者期盼遍游江南名山,钟情自然美景。钟山之游让作者流连忘返,他进而希望能够游尽江南的名山,在自然美景中老去,让自己心中不再留有遗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僧具壶觞,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
(2)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一刻之乐,千金不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枢字子明。父天安,全甫,秉直仲子也。岁癸酉,从秉直降。太师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己卯,从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张铁枪者。乙酉,武仙杀天倪于真定,天安率众来会天泽,并力攻仙,败走之。以功授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声言为仙援,遣其徒赵和行间城中,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壬辰,从伐金乙卯卒。

枢年二十余,以勋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甲寅,初籍新军,天泽以长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新军,戍唐、邓。乙卯,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戊午,宪宗伐宋,入自蜀,从天泽诣行在,朝帝于大散关。帝劳之曰:“卿久镇东方,兹复远来,勤亦至矣。”枢对以壮言,遂命为前锋。宋立剑州,侨治于苦竹崖,前阻绝涧,深数百尺,恃险而不备,帝使枢侦之。枢率健卒数十,缒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翼日,大宴,帝顾皇后,命饮枢酒,且谕新附渠帅曰:”我国家自开创以来,未有皇后赐臣下酒者,特以枢父子世笃忠贞,故宠以殊礼。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从天泽击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世祖即位,改赐金虎符。中统二年,从天泽驾北征。三年,李璮叛据济南,复从天泽往讨之。枢一军独当其险,夹涧而城,又命作苇炬数百置城上。逮三鼓,贼果至,飞炬掷之,弓弩齐发,贼众大溃,璮就擒。至元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据珍岛以叛,讨之,岁余不下。七年,进枢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枢至,与战,大破之,其地悉平。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伯颜伐宋,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十四年,移疾还。二十四年,卒。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卯,从地关右  攻取,夺取
B. 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 投诚,表示投降
C. 侨治于苦竹崖 借助他处为治所
D. 从天泽驾北征    带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而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
B. 中统、至元,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按照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
C. 三鼓,即三更、夜半,相当于现在的23点一一(次日)1点。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总称五更、五鼓,或五夜。
D. 移疾,意同“移病”,指官员上书称自己有病,请求辞官,多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婉辞。类似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乞休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天安有勇有智,先后跟随部队生擒骁将张资禄、讨伐金军,曾率众会合天泽合力敗走金将武仙,也曾识破宋朝的反间计。
B. 史枢二十岁时就因功任中山府知府,又因政绩卓著受到皇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征行万户,驻守在唐州、邓州,后因功被赐金虎符。
C. 史枢跟随天泽到行在所拜见宪宗时,得到了宪宗的慰劳。在盛大宴会上,宪宗特意命令皇后向史枢赐酒,给予了他特殊的恩宠。
D. 史枢军事才能出众。先后多次击败宋师,曾以万户的身份跟随伯颜伐宋; 曾随天泽讨伐叛变的李璮,还独自率兵大破叛变的高丽人金通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鞠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
(2) 枢率健卒数十,縋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