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①,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②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③淫祠④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⑤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⑥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二,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⑦,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⑧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注)①行义:德行和节义。②楮币:即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③首毁:带头捣毁。④淫祠:滥设的神祠。⑤临御:谓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执政。⑥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这里指民间。⑦持钞出粜:出粜,本义是卖米,这里持钞出粜,是指拿着钞票出去买米。⑧上章:向皇帝上书。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B.拜住其疏入谏
C.特陕西行台中丞
D.止宿公署,终日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伏愿崇俭虑远为法
B.昼默诵,夜则闭户 / 贾人夏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为盗耳 / 位尊而无功,奉厚无劳
D.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7:4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旦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英宗即位,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元史•吴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B.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C.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D.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传,经是百家学派的重要典籍,传是解释经文的书籍。经传统称圣贤所著的书。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时起称“太庙”。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如《出师表》中有“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澄博学有才。吴澄幼年参加乡校考试,常常名列前茅;他通晓经传,著书见解精到,文笔简洁,终成一家。
B.吴澄受人推崇。按察司经历郝文曾邀他到郡学讲经论史,并向朝廷举荐他;左丞董士选把他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
C.吴澄恪尽职守。吴澄任国子监丞时,能根据学生个人的天赋反复教导启发,常常为此工作到半夜,无论寒冬盛夏都不曾改变。
D.吴澄敢于直言。朝廷修建太庙,未及迁牌位供奉,皇帝驾崩,朝廷命大臣共同评议昭穆次序一事,吴澄进言应依据古制而施行,但最终未被采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2)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深沉寡言。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历官清显,素负能名。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皆以善政称。至正元年,迁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召参政中书,顷之,又出为江浙行省右丞,遂升本省平章政事。

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是年,贼起蕲、黄,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将兵捍江州。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者,致仕居抚州,其人熟知军务,宜以便宜礼请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有可济。”道童从其言,而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之秋也。”至则与普颜不花设御敌计,甚悉。三月,贼众来围城。城中昼夕坚守,众心翕然。而道童素恤民,能任人,有功者必赏,无功或不加罪,故多为之用。贼围城凡两月而民无离志。道童密召死士数千人,为前锋,又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而募助阵者殿后。夜半,开门伏兵栅下,黎明,钲鼓大震,奋击贼,贼惊以为神,败走。朝廷以道童捍城有功,加大司徒、开府,仍赐龙衣御酒。

及秋,朝廷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同将兵来江西。未几,亦怜真班卒,道童属火你赤平富、瑞二州,分镇其地。适岁大旱,公私匮乏,道童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引,凡军民约三日人籴官米一斗,入昏钞贰贯,又三日买官盐十斤,入昏钞贰贯,民皆便之。

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城。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因叹曰:“我为元朝大臣,官至极品,今城陷不守,尚何面目复见人乎!”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事闻,赐谥忠烈。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一》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参政中书 寻:不久
B.庶几事有可济 庶几:或许可以
C.奋击贼    因:因此
D.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 路:行政区域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B.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C.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D.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童深得皇帝赏识。道童曾担任中书省参政,江浙、江西平章政事等重要官职,后被封为大司徒,被赐龙衣御酒。
B.道童善于采纳他人建议。面对敌人进攻且城中没有防备的情况,道童听从下属建议,任用熟知军务的章伯颜。
C.道童关心百姓疾苦。江西境内发生严重旱灾,道童及时向江浙行省借大米和食盐,并以便宜的价钱卖给民众。
D.道童对国家忠诚。陈友谅攻打江西时,道童虽不得已弃城,但他又集合各县义兵调头去收复城池,最终战败。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
(2)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天祥,字吉甫,因兄祐仕河南,自宁晋徙家洛阳。天祥少隶军籍,善骑射。中统三年,李璮叛据济南,结宋为外援,河北河南宣慰司承制以天祥为千户,屯三汊口,防遏宋兵。事平罢归,居偃师南山,有田百余亩,躬耕读书,从之游者甚众。其居近缑氏山,因号曰缑山先生。初,天祥未知学,祐未之奇也,别去数岁,献所为诗于祐,祐疑假手它人,及与语,出入经史,谈辨该博,乃大称异。

至元十一年,除从仕郎。十三年,兴国军以籍兵器致乱,行省命天祥知本军事。事定,莫不服其威信。居岁余,诏改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黄州遂声言攻阳罗堡,鄂州大震。时忽都帖木儿恇怯不敢出兵,天祥言于居贞曰:“阳罗堡依山为垒,素有严备,彼若来攻,我之利也。且南人浮躁,轻进易退,官军凭高据险,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乘此一胜,则大势已定。然后取黄州、寿昌,如摧枯拉朽耳。”居贞深然之,而忽都帖木儿意犹未决。闻至阳罗堡,居贞力趣之,乃引兵宿于青山,明日,大败其众,皆如天祥所料。初,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中南人将杀之,以防内应。天祥力止之,至是被执者皆纵去。复遣天祥权知寿昌府事,授兵二百余人。为乱者闻官军至,皆弃城依险而自保。

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至大四年,仁宗即位,复遣使召之,辞以老疾不起。延祐三年四月,卒于家,年八十。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陈天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B.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C.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D.而区区乌合之众/与之相敌/不二三日死/伤必多/遁逃者十八九/我出精兵以击之/惟疾走者/乃始得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有姑且、暂且的意思,后指暂代官职。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领、署、摄、假等。
B.万户,官职名,金初设置,元代相沿,为世袭文职。万户为“万夫之长”,隶属于中央枢密院;驻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
C.宣慰司,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宣慰司长官称为“宣慰使”。宣慰司这一机构最早见于金朝,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
D.追封,同“追谥”、“追尊”,指为死者追加封号。《汉书·张贺传》记载,汉宣帝时,追封张贺为恩德侯,是为追封之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平定李璮之乱后,陈天祥选择辞官归家,住在偃师南山中,边耕种边读书,跟随他、与他交往的人有很多。
B.在陈天祥平定了兴国军的兵乱后,接替他的人改变了他制定的策略,兴国又发生了民变,附近城镇的叛民也乘势杀死守将来响应。
C.当时黄州叛民扬言要攻打阳罗堡,在忽都帖木儿还在对陈天祥的计策犹豫不决时,贾居贞引兵前去迎战叛民,结果大败叛军,完全符合陈天祥的预料。
D.陈天祥暂管寿昌府政事,朝廷派给他二百多士兵。叛民听说官兵来了,都弃城冒险反抗以求保命。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元史·陈天祥传》)
(2)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当,蒙古人也。英宗时,由达古儿擢监察御史,录囚大兴县,有以冤事系狱者。其人尝见有橐驼死道傍,因舁至其家醢之。会官橐驼被盗,捕索甚亟,乃执而勘之,其人自诬服。自当审其狱辞,疑为冤,即以上御史台。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改委他御史谳之,竟处死。后数日,辽阳行省以获盗闻,冤始白,人以是服其明。改工部员外郎,中书省委开混河,自当往视之,以为水性不常,民力亦瘁,难以成功,言于朝,河役乃罢。
有使持诏自江浙还,言行省臣意若有不服者。帝怒,命遣使问不敬状,将悉诛之。自当言于丞相燕帖木儿曰:“皇帝新即位,云南、四川且犹未定,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燕帖木儿以言于帝,事乃止。燕帖木儿议封太保伯颜王爵,众论附之。自当独不言。燕帖木儿问故,自当曰:“太保位列三公,而复加王封,后再有大功,将何以处之?且丞相封王,出自上意,今欲加太保王封,丞相宜请于上。王爵非中书选法也。” 自当为左司郎中时,泰定帝尝欲以河间、江浙、福建盐引六万赐中书参议撒迪,自当执不可,仅以福建盐引二万赐之。至是,自当复建言盐引宜尽资国用以纾民力。既而丁母忧,居间久之,复起为浙西肃政廉访使。时有以驸马为江浙行省丞相者,其宦竖恃公主势,坐杭州达鲁花赤位,令有司强买民间物,不从辄殴之。有司来白自当,自当即逮之械以令众,自是丞相府无敢为民害者。
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B.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C.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D.自当历事四朝官/自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刚介弗回/终始一节/有古遗直之风然/卒以是忤权贵而不复柄/用君子皆惜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擢监察御史”中的“擢”指“提拔、选拔”。其他如“兼”“行”表示兼任官职,“领”“署”“权”表示代理官职。
B.录囚,又称“虑囚”,指皇帝和各级官吏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监狱,对在押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止冤狱和淹狱,监督监狱管理的执行司法制度。
C.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是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之一。
D.丁母忧,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当明察秋毫,断案英明。自当亲审盗橐驼案犯,怀疑是屈打成招,当即上报御史台。过了一段时间,案件真相大白,证实了自当的判断。
B.自当实事求是,体察民情。当中书省委托公布开发混河,自当亲自前往视察,认为混河水性复杂,百姓劳苦,工程难以成功,于是请求免除河役。
C.自当坚持原则,遵从规制。燕帖木儿提议封太保伯颜,王爵,众人附和。自当认为丞相封王须出自皇上的旨意,要封太保为王,丞相须请示皇上批准。
D.自当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驸马的宦官仗势命令官员强买民间物品,百姓若有不从,便被殴打。自当立即将那些宦官逮捕示众,从此丞相府无人胡作非为。
【小题4】把文中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臣以为赃既具,是特御史畏杀人耳,不听,改委他御史谳之,竟处死。
(2)乃以使臣一言杀行省大臣,恐非盛德事。况江浙豪奢之地,使臣或不得厌其所需,则造言以陷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