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梓人①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砻斫③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不砻斫之器 居:积存
B.画宫于     堵:墙
C.讨论其大经   大经:根本的原则
D.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艺也    伐:声讨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知其术工大矣   蚓无爪牙
B.劳力者役人 彼为天下者,本
C.举而加     积土成山,风雨兴
D.天下举首望曰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B.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C.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D.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我觉得他十分可笑,认为他是个没有能耐却喜爱钱财的人。
B.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他)估量房屋的负荷,审察木头的承受力,举杖一挥说:“砍吧”,那些拿斧头的人便跑到右边。
C.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他)思考怎么在极其微小的土地上建造高楼大厦,而不会(因为胆怯而)后退。
D.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发现梓人对于具体操作一窍不通,引发了作者的嘲讽和怀疑,也为后文的观察做了铺垫。
B.文章第三段是作者通过对梓人的观察引发感慨,从议论梓人是匠人中的劳心者,联想到其方法值得宰相学习。
C.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发现宰相在任用人才方面团结手下的全体官员辅佐天子治国,这和梓人团结所有的工匠建造屋子有类似性。
D.文章前一半细写梓人,后一半细合相道。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由梓人监管匠人类比宰相辅佐天子治国,足见其政治远见。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0 10:4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旨一也。仆之所避者师之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必循心以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当今之世,至若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为师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固其车,肥其马,长其策,取中道至大都,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必循心以益己 益:增加,充实
B.众口虽恳恳见迫 见:放在动词前,表说话人自己
C.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批评
D.不敢倦,不敢爱 爱:吝啬,吝惜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B.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C.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D.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小题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荐人才的科目,后废秀才科,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B.箴,古代一种劝诫性的韵文,“铭”是刻在器物或碑文上兼有规诫、褒赞的韵文,因为作用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将二者连称为“箴铭”。
C.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译为“您”,也可用于称自己的儿子。
D.反义相对,是古人起字的方法之一,即表字和名意思正好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杜甫,字子美。”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继承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强调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的思想,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
B.柳宗元拒绝做严生的老师,原因有很多:不愿承担老师之名是其一,社会风气不好是其一,实际才能不足以做严生的老师又是其一。
C.柳宗元认为仲尼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普通人一般不可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在文中柳宗元还嘲笑了那种为学不到家而学孔子为师之人。
D.柳宗元委婉地表达了对韩愈的赞美,但拒绝像韩愈那样不顾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而为师的作法,主张去名求实地学习。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若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固其车,肥其马,长其策,取中道至大都,又奚师欤?

同类题3

   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

古之传者有音: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曰:“以封汝。”周公入家。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焉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况号为君臣者耶?

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辩:文体名,一般是通篇驳论,驳斥敌对的观点看法。②唐:西周国名。③寺:寺人,宦官。④缺缺者:耍小聪明的人。
(阅读指要)
本文对古书所记载的“桐叶封弟”一事质疑,批驳“天子无戏言”的妄见谬说,指出帝王言行要看其实际效果,不能将其神圣化。文章论证周密,辩驳犀利,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曰(______)   (2)不可焉而已(______)
(3)是周公教王遂也(______)   (4)尚不能以此自(______)
【小题2】第四段中“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一句共有四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三个分句。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公)乃封小弱弟于唐。B.(王之弟)不当封耶?
C.若(周公)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D.(成王)封唐叔,史佚成之。
【小题4】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用文中的语句答题)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2)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筑欲   密:结实
B.根拳而土 易:更换
C.见长人者好其令   烦:厌烦
D.而幼孩   字:养育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组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B.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C.本文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对比,用种树类比治民,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
D.本文阐明“任其自然,顺其本性”的意义,反对政令烦苛,胥吏扰民,阐发了作者“以德治国”的进步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2)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同类题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⑤“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不到一月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C.“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是诗人走在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情。
D.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勤于政事,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小题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