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犀首立五王

①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②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③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④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⑤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⑥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①犀首:即公孙衍,曾因佩五国相印而声名显赫。②句:公孙衍拥立五国国君为王,中山国君最后被推立。③田婴:齐威王之子,战国时齐国大臣。④句:中山国即使遭到比废除王号还大的祸患。⑤张丑:田婴属下。⑥负海:《战国策·齐策一》中“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这里指齐国。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小题3】对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寡人,是古代帝王的自谦之词。
B.战国以前的帝王、君王称为“王”,其下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秦汉以后改“王”为“皇帝”,而“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历史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D.按照古代礼仪,君臣、宾主、长幼之间且各有尊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是宾客之礼中的最上位,可见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3 09:44: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之,请辞决矣!”遂发。
(节选自课文《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
A.秦王必喜而见臣 善:好好地
B.今得闻教 乃:才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函:匣子
D.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迟:认为…行动迟缓
【小题2】下列对本单元的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大夫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小题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客观事实的一项是(    )
A.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条约。
D.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②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③吴起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谓李克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⑤魏文侯问李克曰:“民不,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以乱乡曲之教。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注)①子击:魏文侯的公子魏击。②非成则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两个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富贵者人( )     (2)视其所不为( )
(3)民不( ) (4)以四方之士(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夫骄人则失其家   其子无功食之
B.吾相定矣  夺其禄以来四方
C.失其家者未闻有家待之者也   乱乡曲之教
D.贫视所不取 国有淫民乎
【小题4】文章③④两段说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鉴的为君之道(为政理念)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辛论幸臣

《战国策》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鳝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黄雀因是以:因,犹。是,此。以,通“已”,语助词。

【小题1】文章第一段庄辛告诉楚王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对“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吃着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B.给百姓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百姓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C.给幸臣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他们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D.吃着百姓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小题3】文章设喻说理。其在庄辛设喻中的作用是:    
【小题4】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请以第3、4段为例,加以赏析。
【小题5】庄辛论证严密、有气势。试从文章结构方面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