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B.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整治
C.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轻视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 雠:仇恨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B.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C.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D.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⑵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6 10:4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

战国策

齐宣王见颜斶(chù,人名),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B.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C.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D.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B.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古代王侯夫人也以此自称。
C.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召见颜斶,齐宣王让颜斶到他跟前,显示出君王高高在上且盛气凌人。
B.齐宣王许诺颜斶“食太牢”“出乘车”“妻子衣服丽都”,让颜斶拜他为师,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C.颜斶运用史实正反论证,证明士贵于王的观点,见出其不畏强横的气节。后又巧设制玉之喻表达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人生追求,见出其洁身自好的品格。
D.本文全篇由对话组成,人物刻画生动,语言简洁精炼,饶有风趣。因此,它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的  信:诚信,信用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狠毒,刻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丹不忍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①樊於期前曰:“为之奈何?”
②臣得有以报太子
C.①吾每念,常痛骨髓
②燕王拜送
D.①伏尸哭,极哀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 在且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同,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 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辆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辆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 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 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 轻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3

阅读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其他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时期的作品,其中“沁园春”是词牌,规定了这篇诗词的字数、句数格式和写作内容。
C.《鸿门宴》中的座次有一定的规范:按古代的礼仪,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D.《荆轲刺秦王》中:卿,是对他人的敬称;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祀可以福乎   干:求取
B.饮食    羡:羡慕
C.用必    赡:充足
D.游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先君干福也   能移无益
B.行必顺神 意者逆
C.辞罪而不敢有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闻此
D.斩伐者时 宫室足避燥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太子逢迎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偻行见荆轲,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逆鳞哉 批:触犯
B.乃焉 造:到……去,拜访
C.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但,表转折
D.太子席而请 避:离开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走投无路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杀死
C.愿太傅幸而图之 幸而:有幸
D.太子跪而逢迎 逢迎:迎接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燕 何厌
B.谓太傅鞫武曰    吾还也
C.愿太傅交于田先生      人之力而敝之
D.兵临易水,恐其祸至 日尽矣
【小题4】与“奈何以见陵之怨”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丹终不迫于强秦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小题5】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小题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秦,即到秦国当人质。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表示履行盟约,确保协议的可信度,常常将太子去对方国家作人质。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始于西周,直接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C.“跪”,在古代礼仪中,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胸前相合表敬意。
D.《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是他们实战演习手册。
【小题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心系国事,令士忠诚。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田光,田光觉得年老而无能,就推荐荆轲。
B.鞫武熟知局势,献计谋策。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结盟,在南边与齐、楚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设法对付秦。
C.太子丹礼贤下士,情系部属。为了国事,他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并和田光商量国事。听到田光死了,双腿跪行流涕。
D.田光有勇有谋,一片忠心。田光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但举荐荆轲,还劝说荆轲一定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小题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