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安南事

归有光

安南自黎利立国之后,世修职贡。正德十一年,安南王黎明为其下陈暠所弑,国人立其兄子譓。陈暠逃据谅山,累年讨平之。

嘉靖元年,莫登庸立譓弟懬,而有其国。会天子新即位,诏赐外夷。使者至龙州界,移告谅山卫,无所答,知其国内乱,未达而返,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而黎譓死清源府,国人奉其子宁为世孙。

十五年,天子以皇子生,谕少傅言颁诏高丽、安南。时安南不宾贡者二十一年,两广大臣岁岁牒问,未得其要领。天子慨然欲发兵之,而云南人亦奏安南人武严威犯边。于是少傅言言:“天子继天立极,君主华夷。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太宗皇帝之兵,初分两道而入。盖安南地域,东起广东之钦州,迤西历广西之左江,至临安之元江为界。而广西龙州所必由之道,凭祥州则其要害也。西则由临安经蒙自县河底之莲花滩,至其东都四五日程耳。《大司马·九伐之法》,贼贤害民则罚,负固不服则侵,放弑其君则残。蠢兹有苗,实负三罪,上干天讨,自速灭亡,声罪正名,可传檄而定矣。”

明年,黎宁臣郑惟僚潜走京师,奏言登庸逆乱之故,乞正天讨。译问惟僚,言往者凭祥州关隘梗阻,海东、长庆、高平、安平、归化、安西沿边州峒土官,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道。惟僚挟宗图奏章入商舶中,随风飘至占城,余二年,始得来见天子。

议者以朝廷方欲兴师,而使者忽至,恐有诈,请遣人到边牒验之,而置惟僚锦衣卫密室中。惟僚奏:“去国日久,不知国内存亡。牒问恐泄事机,贼将生计,旷日弥月,是绝世孙之望,阻国人之心,而显惟僚不为国之罪也。逆徒文书,多于凭祥、上下冻、龙州。昔惟僚帅师攻谅山,使黄公显迎朱埴。朱埴者,故国王所遣告急使也,可问凭祥州人。”某年月,果有谅山卫官黄公显将兵会上官李珠攻上琴、行庐社,以水牛、黄牛谢李珠,可验,郑惟僚,黎氏臣也。

天子于是再廷臣议,决攻讨之计。

(注)①少傅言,贵溪夏文闵公也。

(选自《震川文集(卷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登庸立譓弟懬,而专有其国 专:独揽
B.天子慨然欲发兵诛之 诛:杀
C.以非安南故所往来,不为假道 假:借
D.天子于是再下廷臣议 下:交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利立国之后,安南国历代一直能遵循进贡制度。但在接连不断地经历内乱后,至嘉靖十五年时,安南国未能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达二十一年。
B.嘉靖帝刚即位,下诏赏赐外夷。派往安南国的使者到达龙州边界后就下达文书送告谅山卫,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使者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C.黎宁大臣郑惟僚历时两年到达京城,禀明国内莫氏父子谋逆之事,请求朝廷派兵征讨。但因其到达时机微妙,朝廷始终不相信其身份的真实性。
D.郑惟僚反对朝廷用边牒形式查验自己的身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离开安南太久,不知国内形势如何,而且这样易泄露事机,给逆贼新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登庸鸩杀黎懬,立己子登瀛,僭号改元。
(2)安南负固为逆,久不来庭,无所逃于天讨。
【小题4】文中少傅夏言认为“诛”安南之举可“传檄而定”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10: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②中官:宦官。③骈技: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间稍自激励    激励:激发,奋进。
B.为外台之极品    极品:最高级别。
C.恂恂如儒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不知时务疑之 长太息掩涕兮
B.多懦先之未究   君之知也
C.予得论序之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D.自举埋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与当时官场随波逐流无所作为风气的对比,文章突出了雍里先生不盲目依从,不夸夸其谈,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品质。
B.被弹劾返家,雍里先生闭门读书,着力于文字,创作了不少抒发性情的诗文,他将文集命名为《疣赘录》,明确表达其追悔之意。
C.作者认为“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言语表达应该归于道统,文道相称而不赞同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
D.本文引用、化用古代经典的句子来阐述“文”“道”关系,充分肯定了文章传统的价值,巧妙地评价了雍里先生创作的意义。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夫 道 胜 则 文 不 期 少 而 自 少 道 不 胜 则 文 不 期 多 而 自 多 溢 于 文 非 道 之 赘 哉 于是 以 知 先 生 之 所 以 日 进 者 吾 不 能 测 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2)至自谓甫弱冠人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B.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C.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D.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是
A.庭院内兰桂竹木,小屋里借书满架,反映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
B.伯父、叔父们的分家使得院子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派家族兴旺的景象。
C.作者自幼勤奋读书,祖母感慨万分,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D.虽然共同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作者对妻子的感情却是十分深切真挚的。
【小题4】翻译句子。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斊南阁子,其制稍异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项脊轩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扃牖而居   扃牖:关闭门和窗
B.有神护者   殆:大概
C.至轩中 时:时常
D.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手:亲手
【小题2】下列各项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制稍异
A.不拘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C.以其无礼D.月出东山之上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作者久居项脊轩“能以足音辨人”及此轩多次遭火而未焚的情形。
B.通过妻子转述小妹们好奇的问语,侧面表现项脊轩中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C.文末的一“也”一“矣”两个虚词,加重了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意味。
D.选段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乙)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③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为释子④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⑤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明·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②苏子美:苏舜卿,字子美,北宋诗人。他曾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③禅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④释子:佛教徒的通称。⑤澌然:冰块消融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母余曰 过:探望
B.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钱镠因乱窃   攘:窃取
D.与吾徒 游:游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
B.室西连中闺 州司临门,急星火
C.群山苍翠  安能以身察察
D.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用笔细腻,情真意切。作者借老妪之口,追忆了姐姐在乳母怀中时母亲嘘寒问暖的生活细节,以此凸显母亲慈爱的形象。
B.《项脊轩志》中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C.《沧浪亭记》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文中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至今仍广为人重的现实。
D.《沧浪亭记》中作者通过写沧浪亭的兴衰变迁,强调了“士之欲垂名于千载”、“则有在矣”的道理,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的胸怀。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昔 吴 越 有 国 时 广 陵 王 镇 吴 中 治 南 园 于 子 城 之 西 南 其 外 戚 孙 承 佑 亦 治 园 于 其 偏 迨 淮 南 纳 土 此 园 不 废
【小题5】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