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増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沛公起厕  如:到,往
【小题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满足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吋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08:0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父故为群盗。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畔:通“叛”   女也不爽    爽:高兴
B.窃为陛下不取也 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匪我愆期 愆:过错
C.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  适:恰好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以:用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斗,廷辱之    于是项伯复夜去
B.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数目项王
C.于是上笑,下赵同  项伯杀人,臣活之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军霸上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右”。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具有褒奖性质的称号。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各项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登上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垂手拿着
【小题2】下列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等。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B.《战国策》凡三十三卷,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C.《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的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D.《战国策》是中国文学史上古期的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合的状态成为上古期文学的一大景观。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易水诀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表现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做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以及心中的害怕。
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面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B.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C.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私下里
B.膑辞谢曰 谢:推辞
C.田忌欲引兵之赵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孙子度其行    度: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兵法为后世传诵。
【小题4】阅读第二题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二)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 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吾闻沛公慢而
B.臣少相人,相人多矣   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
C.单父人吕公沛令 臣其令,请得使之
D.因重敬之,入坐 沛公兵随之
【小题2】下列对文段(二)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了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是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地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以这种姿势见宾客,是一种不礼貌的态度,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立即采纳了夺取陈留郡的意见,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本纪》)
(3)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太史公自序》)
【小题4】结合选文(二),用自己的话概括郦食其“狂”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 管晏列传》

【小题1】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______)      ②鲍叔遂管仲(______)
【小题3】第一段划线句“不以为言”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认为值得一说B.不由此为自己辩解
C.不因此而有怨言D.不把这当作口实
【小题4】结合材料内容,对鲍叔和管仲两个人物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