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面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B.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C.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D.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私下里
B.膑辞谢曰 谢:推辞
C.田忌欲引兵之赵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孙子度其行    度: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兵法为后世传诵。
【小题4】阅读第二题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10:02: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恶:厌恶
B.仪之言果信矣    信:真实
C.陈轸适至秦 适:恰巧
D.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须:等待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B.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C.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D.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在秦惠王前说陈轸打算离开秦国,投靠楚国。秦惠文王一听,立刻找来陈轸,问是否有这回事。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以退为进,然后引事例、打比方,使秦王相信并得到善待。
C.陈轸跟张仪争宠,秦惠王最终拜张仪为相,陈轸便去了楚国。楚国重视他,还让他出使秦国。
D.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让秦惠王明白:韩魏相争,他们两败俱伤时才是秦国出兵的最佳时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⑵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世家,史籍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名。其体例创自《史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张良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蛲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武安君南挫强楚,北燕、赵 威:威势
C.文信候不快,未有以也     强:勉强
D.赵襄王迎甘罗    郊:到郊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侯何不快甚也   之 :助词,不译
B.请孺子行 因:依着
C.君试臣,何遽叱乎? 其:难道
D.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曰 乃: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候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号曰“苍鹰”。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B.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C.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D.至则诛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居岁馀\郡中不拾遗\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古代帝王祭祀自己祖先的地方,文中以“宗庙”代指祖先。
B.对簿,古代指在公堂受审,现在人们多用“对簿公堂”来指打官司。
C.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在文中以俸禄代指官阶,指济南太守。
D.匈奴,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善于马战,汉初屡次犯边,构成威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都敢于直谏。贾姬遇险,景帝抄起兵器想去救,郅都上前拦阻,直言相告:失去一个贾姬可以再找,陛下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郅都这一言行得到太后赞赏。
B.郅都公正廉明。他不给私人写信,不接受别人送的东西,不听从任何人的说情。他认为既然出来做官,那就应该奉公守节以身殉职,终究不能顾及妻子儿女。
C.郅都不畏权贵。他见到傲慢的丞相条侯,也仅仅是作个揖而已。他执法严酷,列侯宗室遇见他都怕得斜着眼看。最终,他因临江王一事遭到窦太后陷害而死。
D.郅都威震西域。他守卫边境,匈奴便自动把军队撤走了。匈奴曾用木头刻了一个郅都像,让骑兵练习射箭,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射中,居然怕他到了这种地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