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平仲文集序

明·刘基

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理无所驾。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故理明而气昌,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

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秦始皇帝无异。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

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其文与诗,追汉唐矣。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

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

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后也。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辞,想其人 玩:品味、研究
B.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    侈:奢侈、侈靡
C.上汉唐与宋 轶:超越、超过
D.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期:期待、期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理无所驾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知德闻道者也 君畏匿之
C.秦始皇帝无异 万化冥合
D.耀于前而光后也 不能容远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 说明理、气不可偏废, 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
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
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 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 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
D.刘基提出“理气说”, 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05:1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裕轩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之裕在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五鼎不为属 厌:厌恶
B.歌舞靡曼不为  淫:过分
C.适吾情则 游:游玩
D.目不佳冶之容  耽:沉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B.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孟子、庄子。文中的“王子”就是对王元实的尊称。
C.陶朱猗顿:“陶朱”是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在猗氏经营池盐及畜牧致富。后用“陶朱猗顿”指称巨富之家。
D.甲午: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无年号,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2)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3)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小题4】作者认为王元实追求的“裕”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季氏湖山义塾

⑴青田之山,其上四十里有泉,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崖,献奇纳秀,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⑵有名谦字伯益者,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乡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堆金聚帛,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烁,而无纤芥之留者,何邪?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悟前人成败之迹,而自视侈然大也。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余年,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余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况能保其子孙?故愿制产以肇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姻族之人,咸使知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缭以垣,买田若干亩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焉。于是衿佩衣裳,肃肃有容;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

⑶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余,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

(选自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义塾,旧时免费的私塾。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其上多奇峰崖   ②由是于一乡一邑
③翼以廊庑,缭以垣 ④则将见屋皆为贤士大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旦光销影烁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E.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  
A.①自以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    ②冰,水之,而寒于水
B.①骄淫生富溢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C.①而又嘉洪生乐道人善也 ②曾不知老将至
D.①使人人闻效其所为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⑴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⑵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
【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概述季伯益创办“义塾”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 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 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 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 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 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 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 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其忘忧 死而有知,几何离
B.然则节言竹 樊哙侧其盾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礼天下奇才
D.于是乎有中 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欹器,“满而覆,虚而欹”。以之为“坐右之器”,则类似于作为行动指南来激励警戒自己的座右铭。
B.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由最初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发展到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C.大易,指《易经》,与《诗经》《尚书》《礼记》《论语》《乐经》并成为“六经”或“六艺”。
D.旧称儒家的著作为“经”,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合称“经传”,如《春秋三传》即是注释《春秋》的书。本文中的“传”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尽管世风衰败,道德沦丧,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 志。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 水 源 记

刘 基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不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③潴(zhū):水汇积。 ④ 滑:流利。 ⑤脊令:即鹡鸰鸟。
【小题1】第①段在介绍活水源___________ 的同时,还突出了其__________ 。
【小题2】第②段作者详细描写活水源周围的花草树木和鸟虫鱼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对“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喜爱泉水滋润清澈,又喜爱它流淌的无穷无尽。
B.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流向远处的终点。
C.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D.我既喜爱那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无穷无尽地流淌。
【小题4】本文在写水清时别具匠心,请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