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物之可以吾欲者有尽 足:满足
B.湖山之观  背:远离
C.于是治其园圃,其庭宇 洁:洁净
D.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 吊:哀叹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哺糟啜醴,皆可以
B.而服车马之劳
C.雨雪之朝
D.闻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B.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C.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祸辞福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弟弟给台子取名“超然”,表达了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6: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怨恨、仇恨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居……忧:旧制,即“丁忧”,官吏为父母守孝。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小题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文章。
B.“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今君倚之书,盖讱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有拙 工:精巧
B.体众妙 并:兼具
C.率更貌寒 寝:丑陋
D.正其貌耳 称: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识其奇趣 此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B.尤工小楷 本出
C.能自出新意 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
D.其言心正笔正者 其人可知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题4】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小题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