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锡字公嘏,琳之第二子也。幼而警悟,与兄弟受业,至应休散,常独留不起。年七八岁,犹随公主入宫,高祖嘉其聪敏,常为朝士说之。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虽童稚之中,一无所好。十二,为国子生。十四,举清茂,除秘书郎,与范阳张缵齐名,俱为太子舍人。丁父忧,居丧尽礼。服阙,除太子洗马。时昭明尚幼,未与臣僚相接。高祖敕:“太子洗马王锡、秘书郎张缵,亲表英华,朝中髦俊,可以师友事之。”以戚属封永安侯,除晋安王友,称疾不行,敕许受诏停都。王冠日,以府僚摄事。普通初,魏始连和,使刘善明来聘,敕使中书舍人朱异接之,预宴者皆归化北人。善明负其才气,酒酣谓异曰:“南国辩学如中书者几人?”异对曰:“异所以得接宾宴者,乃分职是司。二国通和,所敦亲好;若以才辩相尚,则不容见使。”善明乃曰:“王锡、张缵,北间所闻,云何可见?”异具启,敕即使于南苑设宴,锡与张缵、朱异四人而已。善明造席,遍论经史,兼以嘲谑,锡、缵随方酬对,无所稽疑,未尝访彼一事,善明甚相叹挹。他日谓异曰:“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转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中,时年二十四。谓亲友曰:“吾以外戚,谬被时知,多叨人爵,本非其志;兼比羸病,庶务难拥,安能舍其所好而徇所不能?”乃称疾不拜。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谥贞子。

(选自《梁书·王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B.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C.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D.便谢遣胥徒/拒绝宾客/掩扉覃思/室宇萧然/中大通六年正月/卒/时年三十六/赠侍中/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学,是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又称服除。古代丧礼规定父母死后子孙应服丧三年。
C.经史,指经书与史书。如加上“子集”,则是我国传统图书分类的四大部类。
D.外戚,也称外家、戚畹,是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如皇帝的岳父、舅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锡自幼聪明,仍然勤奋学习。他和哥哥、弟弟一起从师求学,到了散学时常常独自留下,不肯起来。虽然还是儿童,可他除了求学外,没有其余嗜好。
B.王锡品学俱佳,深受高祖器重。十余岁时,他就成为国子生,后来又因品行高洁淳美受到荐举,入仕做官。高祖特地嘱咐太子,应以师友之礼对待王锡
C.王锡知识渊博,力挫北国使者。南苑宴席上,魏国使臣刘善明高谈阔论,王锡随机应对,没有犹疑不决,未曾求教一事,刘善明叹服不已,不再小看南人
D.王锡襟怀淡泊,不以仕进为意。二十多岁时朝廷授予要职,他认为自己谬得时名,屡受爵禄,非本来之志,兼以体弱多病,难治公务,因而不接受任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力不倦,致损右目。公主每节其业,为饰居宇。
(2)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不有君子,安能为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5:12: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文惠太子闻其名,召入东宫,直崇明殿。初,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竞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是将之县,昉赠诗,其略曰:“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其为士友推重如此。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乃叹曰:“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期月,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既至。拜中书郎、领著作。俄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僧孺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寻以公事降为云骑将军,兼职如故,顷之即真。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已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道愍遂谤讼僧孺,逮诣南司。久之,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普通三年,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梁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B.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C.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D.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B.文学,文献经典,泛指文才或文艺作品;文中特指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
C.博士,古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文中特指帝王的诏令、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孺幼年家贫,生活非常艰难。在王僧孺幼年时,母亲以卖纱布维持生活,她曾带僧孺到市上去,路遇官员出行前导的仪仗队,被驱赶到沟中。
B.王僧孺品学兼备,深为友人看重。他与任昉在竟陵王西邸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王僧孺要到县里任职,任昉就赠诗给他,赞美他像兰草、如白芷。
C.王僧孺为官清廉,从不贪婪财物。他任南海太守时,发现前任官员借当地贸易之机谋求利益,感慨万端,但他仍然坚守如初,不为后代聚敛财富。
D.王僧孺才华出众,尤其善于作诗。有一次,高祖写了五百字的《春景明志诗》,让在朝的官员都和韵同作,结果高祖认为僧孺作的诗超出了沈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
(2)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失而倘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子野于眆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俄迁中书侍郎。大通元年,转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衹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谥贞子。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B.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C.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D.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时负有盛名的乐安人任昉,从各地到他的门下求学。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
C.出:是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文中讲述裴子野从京城外调,到诸暨县去做县令。
D.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子野家学相传,家族贤士满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兄弟们,每一位都才学出众,负有盛名;人人出仕为官,衣锦还乡。
B.裴子野知礼重孝。祖母、父亲先后去世,他极其哀痛。居丧期间,极尽礼节。每次前往墓所祭拜,他都会伤心地哭泣。
C.裴子野虽受人推重,但为官之路有很多波折。任昉没有推荐他,称赞他的范云在推荐他前去世,范缜对他的推荐未被通过。
D.裴子野治政以人为本。他出任诸暨县令时,管理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得到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
(2)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缜治学

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②刘瓛: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③芒屩(juē):草鞋。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⑤萧琛:南朝人。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 沛 国 刘 瓛 聚 众 讲 说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少:________ (2)从:________ (3)善:________
【小题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
【小题4】选出对画线句子“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刘瓛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刘瓛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刘瓛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刘瓛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小题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瓛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小题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秀,字彦达。秀既长,美风仪,性方静。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永元中,高祖以秀为南东海太守,镇京口。京口自崔慧景作乱,累被兵革,民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值年饥,以私财赡百姓,所济活甚多。

六年,为使持节。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所由,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秀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辟为西曹。时盛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人僦度,收其价直。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寻迁都督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是岁,魏悬瓠城民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威谓宜待台报,秀即遣兵赴之。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及沮水暴长,颇败民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府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五百余人,百姓甚悦。

十三年,复出为郢州刺史。郢州当涂为剧地,百姓贫,至以妇人供役,其弊如此。秀至镇,务安之。主者或求召吏。秀曰:“不识救弊之术;此州凋残,不可扰也。”于是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境内晏然。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

秀有容观,每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慍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治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京师,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不之诮也。精意术学,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萧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B.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C.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D.遣防阁文炽率众讨之/燔其林木/绝其蹊迳/蛮失其崄期/岁而江路清/于是州境盗贼遂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高祖、太祖均可指称开国皇帝。
B.出,文中即“出官”,古代指从京城为官调到地方为官,一般是指被贬谪,其官职级别往往比原先的级别要低。
C.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D.经记,“经”即“经书”,指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记”在文中指杂记,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财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萧秀关心百姓。他镇守京口时,面对民众因战事流徙的局面,招集安抚,大行恩惠,还用自己的钱财救活了很多百姓。
B.萧秀做事果断。魏国悬瓠城民众反叛,萧秀在接到马仙琕请求接应的文书后,不顾大家的意见,立即派部队前往。
C.萧秀施行仁政。他担任郢州刺史时,面对严重的治政弊端,他安定百姓,坚决拒绝骚扰民众的做法,使得境内安宁。
D.萧秀为人宽容。萧秀养的天鹅因为伤害了人而被人用石头砸死,斋帅请求治这个人的罪,萧秀却反对这种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左右近侍,非正衣冠不见也,由是亲友及家人咸敬焉。
(2)厨人进食,误而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不之诮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场,为世硕儒,琛幼,场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场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责”场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初,场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顷之,迁御史中丞,参礼仪事如先。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俄复为尚书左丞。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是时,高祖任职者,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辄言时事,列之于后。脱得听览,试加省鉴。如不允合,亮其憨愚。”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但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郤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如是献替,莫不能言。”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敢复有指斥。太清二年,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举兵袈京师,王移入台内,留琛与司马杨曒守东府。贼寻攻陷城,放兵杀害,琛被枪未至死,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明年,台城不守,琛逃归乡里。后遇疾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梁书·贺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B.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C.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D.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称“明经”。
B.《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权威记载,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
C.普通,梁武帝萧衍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公车,是古代官署名称,专门用于接待传送官府公文的人和等待皇帝征召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琛天资聪颖,精于经业。贺琛年幼时,伯父贺场教授他经学,他一听便能通晓义理。跟随伯父学习经业的那些人同时也跟从贺琛学经业。
B.贺琛学识过人,深得器重。贺琛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召见他,与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员外散骑常侍,后又允许他任尚书时破例穿貂皮衣。
C.贺琛主动进谏,受到斥责。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严重妨碍时政,贺琛启陈事条密封上奏,结果高祖大怒,召来主书,口授敕令斥责贺琛。
D.贺琛战场被俘,受人挟持。侯景领兵袭击京城,贺琛受创未死被捉,反贼用车把他载到宫殿前,让他求见王克、朱异,劝说他们打开城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2)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