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僧孺字僧孺,东海郯人。僧孺年五岁,读《孝经》,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仕齐,起家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晏为丹阳尹,召补郡功曹,使僧孺撰《东宫新记》。迁大司马豫章王行参军,又兼太学博士。司徒竞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僧孺亦游焉。文惠太子闻其名,召入东宫,直崇明殿。初,僧孺与乐安任昉遇竞陵王西邸,以文学友会,及是将之县,昉赠诗,其略曰:“惟子见知,惟余知子。观行视言,要终犹始。敬之重之,如兰如芷。”其为士友推重如此。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乃叹曰:“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期月,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既至。拜中书郎、领著作。俄除游击将军。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僧孺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及是拜日,引驺清道,悲感不自胜。寻以公事降为云骑将军,兼职如故,顷之即真。是时高祖制《春景明志诗》五百字,敕在朝之人沈约已下同作,高祖以僧孺诗为工。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道愍遂谤讼僧孺,逮诣南司。久之,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普通三年,卒。时年五十八。
(选自《梁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B.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C.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D.问授者此书所载述/曰/论忠孝二事/僧孺曰/若尔常/愿读之/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B.文学,文献经典,泛指文才或文艺作品;文中特指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
C.博士,古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文中特指帝王的诏令、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孺幼年家贫,生活非常艰难。在王僧孺幼年时,母亲以卖纱布维持生活,她曾带僧孺到市上去,路遇官员出行前导的仪仗队,被驱赶到沟中。
B.王僧孺品学兼备,深为友人看重。他与任昉在竟陵王西邸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王僧孺要到县里任职,任昉就赠诗给他,赞美他像兰草、如白芷。
C.王僧孺为官清廉,从不贪婪财物。他任南海太守时,发现前任官员借当地贸易之机谋求利益,感慨万端,但他仍然坚守如初,不为后代聚敛财富。
D.王僧孺才华出众,尤其善于作诗。有一次,高祖写了五百字的《春景明志诗》,让在朝的官员都和韵同作,结果高祖认为僧孺作的诗超出了沈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有诏征还,郡民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
(2)王典签汤道愍昵于王,用事府内,僧孺每裁抑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9 09:0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日丁贵嫔。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缕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日:“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老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槽。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选自《梁书·昭明太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B.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C.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D.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奠是东汉之后在宫殿设置酒食来奠祭佛祖释迦摩尼的一种典礼,南朝尤其兴盛。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C.加元服即行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加元服,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政,多提早行礼。
D.太乐,又名“大乐”,指古代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典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统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三岁拜师学习,五岁遍诵五经,八岁通晓《孝经》,读书过目不忘;又极善赋诗,宴会出行活动可赋诗至十几韵。
B.萧统恭谨纯良,孝顺父母。他为生母侍疾,衣不解带,日夜伺候。生母去世下葬之后,他恸哭欲绝,水米不进,父皇宣旨劝慰,他才勉强进食。
C.萧统为人宽厚,体恤民情。他判案公平,尽可能宽恕他人,从未随便弹劾官吏,以仁德著称;又经常救助流离贫苦之家,担忧百姓赋役沉重不堪。
D.萧统雅好文学,性爱山水。东宫藏书丰富,才子云集,文学创作繁荣,他自己也著作丰赡;他在宫殿挖池筑山,经常与人游赏其中,却不纵情声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2)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藻,字靖艺,少立名行,志操清洁。齐水元初,释褐著作佐郎。天监元年,封西昌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藻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进号信威将军。

征为太子中庶子。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文,成辄弃本。六年,为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土。大通元年,迁侍中、中护军。时涡阳始降,乃以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镇于涡阳。高祖每叹曰:“子弟并如迦叶,吾复何忧。”迦叶,藻小名也。入为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藻固辞不就,诏不许。藻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则。常以爵禄太过,每思屏退,门庭闲寂,宾客罕通,太宗尤敬爱之。恒布衣蒲席,不食鲜禽,非在公庭,不听音乐。高祖每以此称之。侯景乱,藻遣长子或率兵入援。据京口,藻因感气疾,不自疗。或劝奔江北,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时年六十七。

《梁书•列传卷廿三》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城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B.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C.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D.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小题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门勺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藻智勇双全,置安危于不顾。焦僧护发动叛乱,他力排众议,到自己军营里巡视督战,最终稳定军心,平定了叛乱。
B.萧藻谦逊退让,不求闻达显名。他擅长作文赋,尤其爱好古体诗,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使有小文章,一旦写成就会扔掉底稿。
C.萧藻身居高位经堂自我反省。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傣禄太多,就想隐退,与宾客们也少有往来。此举深得太宗敬重喜爱。
D.萧藻尽忠报国,誓言掷地有声。“侯景之乱”发生后,他镇守京口染疾,也不去治疗,有人劝他投降,为此,他几天没有吃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B.薨,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称“薨”,太妃死亡也可称“薨”。
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
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
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
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
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
(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也。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
钦幼而果决,矫捷过人。随父北征,授东宫直阁。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
又假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封安怀县男,邑五百户。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钦往应援,破容罗溪,于是长乐诸洞一时平荡。高祖又密敕钦向魏兴,经南郑,属魏将托跋胜寇襄阳,仍敕赴援。除持节、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诸军事、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户,进爵为侯。破通生,擒行台元子礼、大将薛俊、张菩萨,魏梁州刺史元罗遂降,梁、汉底定。进号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
经广州,因克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增邑五百户。在州有惠政,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许焉。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寻改授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广州刺史。既至任所,前刺史南安侯密遣厨人置药于食,钦中毒而卒,时年四十二。诏赠侍中、中卫将军,鼓吹一部。
(节选自《梁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B.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C.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D.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汉武帝首创的纪年名号,此后至明清之前同一皇帝在位可以有不同的年号,文中的“天监”“大通”“高祖”都是梁武帝的年号。
B.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
C.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名随食邑户数而定: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
D.鼓吹,亦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本用于军中,后又用于朝廷宴飨,源于我国古代民族北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钦年少处事果决,娇健敏捷过人。曾经有过跟随父亲北征的经历,授官东宫直阁。
B.兰钦屡立战功,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加官进爵。
C.兰钦在任期间有惠政。当地官吏百姓为此还到京城请求为他立碑颂德。
D.兰钦任广洲刺史时,前刺史将毒药放进食物中,兰钦不幸中毒而死。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等,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D.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B.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C.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D.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
(2)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